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991】

世界書房-遠方不再的旅遊書

內容
世界書房-遠方不再的旅遊書

    * 2010-11-07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郭光宇】

     在即時視訊隨處可見的時代,異國感越來越淡,旅行文學不再是遠方的探險,而是利用異地的空間,探索內心的天險。

     旅行多少帶點炫耀的成份,就算沒有拍一堆照片回來上傳示眾,心裡也會蹦出一個小小的聲音,不時在那裡碎碎唸:我去過了喲。這種炫耀是跟距離成正比的,去得越遠,就越不得了。一路上的各種狀況和不愉快,都在陌生感的照射之下,發出深刻而異樣的光。外國的月亮比較怪。

     旅遊文學最迷人的地方,正是途中無所不在的新奇和種種磨難。如今越來越方便的交通,再加上空氣般無所不在的視訊,不管到了哪裡,都讓人覺得異國感嚴重不足。像馬可.波羅或斯文.赫定那種兒童般的驚訝,現在已經寫不出來了。遠方已經越來越淡了。

     >>實境幻遊

     剛出版的《2010最佳美國旅遊寫作》前言裡,編輯巴弗(Bill Buford)寫道:旅遊作家的金科玉律就是「我看到了,而你沒有。」旅遊書寫的核心元素,大概就是這種可以讓人微微抬高下巴的探險心態。尷尬的是,在一個可以即時看到智利礦工被裝在膠囊裡拉出地面的時代,地殼上還有什麼險可探呢?

     再怎麼說,語言本身也不過是一種二手報導,總是在描述其他感官的感覺。如果可以直接取得一手資訊,又何必去讀或去寫呢?

     今天如果還想寫探險,大概就只有像《項塔蘭》(野人)那樣的奇幻人生才有可能。心術不正的就會想去造假,給自己定下一個小摺遊世界或橫越什麼之旅,每本書都變成了「冒險王」的文字版,平白褻瀆了自己的感動。

     >>身心靈大補丸

     但是探險的原則依然沒有改變。工業革命之前,探險探的是未知,工業革命之後,探險卻是為挑戰極限。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世上再也沒有處女地,在大量移動和戰況需要下,旅遊書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卻也暗示著這種文類的質變。

     如果說在梅爾維爾和康拉德的小說裡,自然是人類心靈的投射,那麼今天的情況可能剛好倒過來:旅行是為了利用異地的空間,來探索內心的天險。

     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原著小說《Eat,Pray,Love》,就把這一點點到破爛的地步。這裡有義大利的吃,有印度的瑜珈祈禱,有峇里島的真愛,身心靈一應俱全,三位一體果然奏效,全世界熱銷千萬本,又撮合了鳳凰女和哈維.巴登這對很詭異的情侶。不喜歡的人嫌它頭腦簡單,老梗重咬。不過就是因為不花大腦,對買單的人來說,反而有種最簡單的癒療效果。畢竟我們都情願相信,只要換個地方,換個工作,甚至換個伴,一切就都會好起來的。

     >>寫作的原型

     這種向內探索的氣質,究竟是旅遊文學的天堂還是地獄,見仁見智,不過它卻明白指出一件事:旅行是一切寫作的原型。一本小說或一篇散文,都是旅程,作者是個見招拆招的領隊。

     不少人都信仰「只寫你知道的」這條寫作原則,但對作家,特別是旅遊作家來說,這卻是個麻煩的座右銘,因為他往往是靠著寫作,才能抵達那些懵懵懂懂的地帶。

     遠方其實就在身邊,比方說親人,或甚至自己。也許正因為我們對自己的陌生,所以才出現了旅遊文學也說不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