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989】

書│人│物-許知遠健筆直探中國《極權的誘惑》

內容
書│人│物-許知遠健筆直探中國《極權的誘惑》

    * 2010-12-05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林欣誼】

     去年中國舉辦盛大的北京奧運,接著在世人面前展示了輝煌的60周年國慶盛典,內部充滿自信的民族主義情緒,與外部對於「中國崛起」的歌詠讚嘆,正高漲到了頂點。但是,中國年輕評論家許知遠說:「中國內部變化,與金光閃閃的外部形象,背道而馳。」

     筆下文風強健,具批判意識

     在新書《極權的誘惑》(八旗)中,他描述實際的中國是:「我們聽到了大學生告發他的老師講述『反動歷史』,知識分子們在法蘭克福聲稱『中國的言論很自由』,山西的小煤窯被集體收歸國有,教育部發出通知春節期間組織學生網上向祖國拜年……。」

     在入獄的異議人士劉曉波、以戲謔語言挑戰體制的叛逆小子韓寒之外,中國還有一批對社會抱持批判、反省立場的中生代知識分子,如余杰、許志永等等,許知遠便是其中之一。今年才34歲的他已出版10多部著作,筆下文風強健,具批判意識,被譽為中國新一代「指標性文人」。

     許知遠1976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擁有10年媒體資歷,現任職於現代傳播集團,在許多媒體寫專欄,並在北京創辦了名聲響亮的獨立人文書店「單向街」。

     今年初,許知遠首度在台出版文集《未成熟國家》(八旗),新作《極權的誘惑》則以11篇長文,談論中國形象的變化、審查制度、社會心理與個人的反抗者故事。而當然,這是在中國無法出版的禁書。

     書中,許知遠從深圳工廠女工處境、谷歌(Google)撤出中國,寫到劉曉波及他這一代人的處境。他直言近10年來,強烈的民族主義義憤,與越來越庸俗的實利主義,成了主導中國的兩大思維,而高壓政治帶來的恐懼、消費帶來的誘惑與逃避、資訊氾濫造就的無知、道德缺席之後的麻木,全糾纏成了社會的問題。

     亂讀書,補足人文底韻

     不過,當這位行文條理分明、鏗鏘有力的作家談到自己,卻呈現「一片混亂」。他說,我書讀得很亂所以知識結構雜亂無章、我的每日時間安排很亂可以說是沒有安排、我的信箱很亂你的信我已經找不到了……。相對於書中那個義憤填膺的文人形象,他對自己的描述顯得輕忽不在意。

     但他謙稱自己的著作「算不上嚴肅的寫作」,花一年時間寫成的《極權的誘惑》,寫得比過去「用力」,「寫作的心情有時急切,有時平靜,混雜著使命感、虛榮心及表達的欲望,常常寫不出來,這時就很焦慮。」

     理工背景的他,靠著「亂讀書」補足人文知識底韻。他笑說:「我非常渴望有人給我嚴格的學術訓練,但我坐不住,也不想要學院那套方法。」2009年他到英國劍橋大學學術訪問一年,同樣閒逛、發呆、亂讀。被問及這一年經歷的影響,他猶疑了一下竟說:「大概是我會做菜了!」

     受李敖、陳映真、林懷民的鼓舞

     許知遠坦言,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文革後的斷裂,過去他受西學的影響較大,但現在年紀漸長,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吸引變強了。「因為我生長在這裡,我想知道自己的生活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它像個寶藏吸引我去理解。」比如前一日他讀梁啟超30歲生日寫的一首詩,情感很激動,最近則開始有系統地讀晚清歷史的書。

     從世代角度來看,他自認7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中國人,比上一代更全球化、更知道世界的模樣;而比起下一代幸運的是,在他們成長年代,中國還沒進入物質化與粗俗化,還保留了一點理想與秩序。「徹底的消費社會是台灣、中國共同面臨的問題,但台灣有多元的文化與價值系統來抗衡,中國並沒有。」

     他表示,寫作中台灣常成為一個參照點,「比如台灣70年代的知識分子如李敖、陳映真、林懷民、黃春明都很鼓舞我們,他們的本土情懷、全球視野與抗爭精神,令我們驚訝。」只是台灣太小了,他參照的格局並不限於此。

     因此他悲觀地說,中國現在面對的不只是政治上的封閉專制,還有社會道德的墮落、價值的混亂,而中國知識分子的地位則越來越邊緣化。「在中國,有知識而對社會持有批判立場的人,逐漸消失。」

     很難想像,許知遠只是一個不到35歲的年輕人,他的悲觀與憂心,沉重得讓他像是一名老者。但是,他善用了這一代知識分子累積知識與開拓視野的能力,並將這樣的使命感化為批判的文字,用筆尖的力量,來制衡那正瀰漫中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