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書房/霧中星圖
2010/12/11
【聯合報╱林婉瑜】
推薦書:瘂弦《記哈客詩想》(洪範出版)
某部電影裡,當角色宣稱自己的正職是「詩人」,所有觀眾哄堂大笑!
我也笑了,笑完覺得有些淡淡的悲哀。電影橋段只是反映現況,點出了「詩人」在日常生活裡某種尷尬的座標。詩人究竟是什麼?
王爾德說:「在惠斯樂的畫之前,倫敦沒有霧。」倫敦常年有霧,但卻是透過惠斯樂的畫,眾人才意識到霧之存在(註)。
若霧代表某種存在、但未被注視未被重視的事物,那麼某層面來說,詩人也是察覺霧的人,用文字載記他發掘的、旁人錯過的精神或物質細節;有時詩人甚至是發明霧的人,創造未曾有過的感官圖騰。
在《記哈客詩想》中,瘂弦則說:詩人是泛愛的人,詩人的每一首詩,都是作者為他鍾愛的對象重新命名的紀錄。
因為這種「泛愛」的本能,詩人產生了觀看和發掘的動力。哄堂大笑的人們並不關心詩人發掘了什麼、記錄了什麼。是否因現實裡太多難題待解?致使無暇無心關注這些?
詩又是什麼?關渡平原粼粼如水的夜色教導過我;安寧病房中昏睡的母親也教導過我。太炫目的夜色和太死寂的母親,兩者都使人心碎。
有關詩的實質,有關台灣詩壇景況,白靈、向陽、陳義芝、陳大為、鴻鴻等詩人評論家都曾給予深入闡釋。九月出版的《記哈客詩想》則是瘂弦反顧詩人生涯、編輯生涯,蒐羅詩想部署成的星圖。一本嚴謹的詩學筆記。
對文學有初步理解的人,能跟隨瘂弦的邏輯推演;對詩的創作者而言,本書尤其切中胸臆:詩是什麼、詩人性情、「因字生字因句生句」的寫詩過程、散文與詩的分野、何謂偽詩、台灣詩壇可能的方向……種種重要而本質的問題都論及了。
書中,瘂弦也表達自己對詩的偏好,認為最好的詩不是技巧的炫弄,而是技巧的隱藏與消滅;且對台灣詩壇提出「從抒情到詠史」的期許。
書末分別收錄瘂弦與李金髮、安格爾、田村隆一的筆談,前者發表於1974,後兩者皆發表在1968年。中國詩壇象徵主義先驅「詩怪」李金髮,談歐洲求學經歷,對他人批評做出回應,並略述赴美定居後的生活;安格爾談自己的生長背景與美國詩壇兩種傳統,且對其他詩人做出評價;二戰後日本代表性詩人田村隆一,談日本現代詩的起點及他推崇的詩人……詩人之間跨時空深度對話,提出彼此獨有的美學觀相互撞擊,過程中,國家性格、文化差異性也一一顯現。
《記哈客詩想》從詩出發,卻從「詩的社會背景、詩人歷史背景」延伸出去,擴大觸及了對時代、對社會情境的評論,恰好驗證田村在筆談中所說「詩人愈關心個人情感,也就是愈關心人類共有情感」的巧妙。
在眾多詩集出版的2010年,本書再一次為詩這門嚴肅學問正名,也提醒了這個年代:「詩人」的不好笑與詩的可貴。
註:此段敘述引借自《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楊照之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