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64】

書人物-永遠的「血氣方剛」

內容

書人物-永遠的「血氣方剛」
2010-12-12 中國報新聞速報 【林欣誼】
 
     國際知名的血液學家、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花了大半輩子研究血液學與幹細胞生物學,自己都沒想到在發表了300多篇研究論文後,竟在70歲之際,寫出人生第一本科普書《血液的奧祕》(天下遠見)。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身處學術殿堂的專家,文字卻很平易近人,對此他大笑說:「因為我中文不好,所以用字特別簡單。」

     伍焜玉戴著眼鏡,一身黑西裝,臉上溫厚的笑容,化解了科學家嚴肅的形象。他1941年生於高雄,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留學海外,獲耶魯大學碩士、倫敦大學藥理博士學位,之後定居美國,擔任休士頓德州大學血液講授教授兼主任,1994年還獲休士頓市頒佈12月9日為「伍焜玉醫師日」,可見他的國際名望。

     一心為大眾寫血液科普書

     10年前,伍焜玉曾回台擔任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所所長,5年前再度應聘回台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一肩擔起推動國內生技研究的重任。滿頭銀髮的他堅定地說,在離鄉30年後回國,心中有強烈的使命感,「而且我發現台灣科學界很進步、很有希望,我有信心!」

     帶領一個剛起步的國家研究院,伍焜玉要研究、思考的事已經夠繁多,但在沉重公務之餘,他還撥出心思考慮到台灣的科普教育,並親自「下海」,為大眾讀者寫出這部血液科普書。

     伍焜玉寫作的重要起點是2008年。當時他應中研院之邀進行一場科普演講,當時他便想用一種從高中生到院士都聽得懂的語言來談「血液與生命」。「記得演講那天雨下很大,沒想到演講廳竟然爆滿,而且反應熱烈,講完後聽眾問了我很多有趣的問題。」

     之後他又應邀到各中學、大學演講,同樣引起熱烈迴響,因此催生了他寫書的念頭。由於他對歷史的興趣,新書《血液的奧祕》結合了科學、歷史人文與臨床實驗,從紅、白血球的基本介紹,寫到古代傳統放血治療、各種血液疾病、暢銷新藥EPO與人體試驗的研究倫理等等,娓娓道來,流暢易懂。

     喜歡哈金小說的哲學深度

     例如書中一開章,他便別開生面地用「血氣方剛」、「滿腔熱血」等成語帶入人類對血的形容與記載,並信手拈來歷史故事。伍焜玉笑著坦言,其實這本書大部分都是在飛機上或開會時完成的,尤其一些冗長的會議,更是他寫作的大好時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都在台下認真做筆記呢。」

     除了零碎時間,他也趁每天半夜3點起床後及周末早晨趕稿,每寫完一章就給太太看,花6個月完成初稿,再整體修改。「因為我在美國住久了,中文詞彙貧乏,全靠文筆很好的太太幫我潤飾。」他笑說在他和太太的薰陶下,兩個兒子不只都走上醫學之路,小兒子還志在寫小說。

     大半生浸淫科學的伍焜玉,其實從小對歷史、哲學都有興趣,最大娛樂是去書店看書,中學時代對黃春明、鍾理和、白先勇等作家如數家珍。到美國後,讀了華裔作家哈金的英文小說,大為讚賞,「他的小說有很深的哲學思考,寫得真好!」

     雖然70歲才首度創作,但伍焜玉大學時為了賺稿費,便曾翻譯科普文章投稿《皇冠》雜誌。寫書期間,他磨練文筆的「撇步」則是看大陸歷史劇,「因為劇中的對白用字都很典雅。」

     擁有深厚人文素養的伍焜玉,更強調醫學與人文不可分,他感嘆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讓學生無法廣泛閱讀、培養分析能力。因此他急切想透過撰寫科普書,帶動更多科學學者投入寫作,補足大眾的科普知識,並興致勃勃地說:「我已經開始寫下一本書,主題是瘧疾和瘧疾的歷史。」

     對血液的奧妙充滿熱情

     回顧自己這一路,伍焜玉自述從小家境沒特別好,父母書也讀得不多,但非常重視孩子教育。醫學系畢業後,因為當時台灣教學醫院不多,他為了不想當一個「只是看感冒的醫生」,在那個「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年代,決定赴美深造,專攻血液科。

     即使過了數十年,伍焜玉描述起血液的奧妙時仍然充滿熱情。他回憶當住院醫師值班時,常深夜被叫醒去看病人,雖然有人認為工作很辛苦,但有次他在半夜用顯微鏡檢查一名緊急病人的血液,「能看到不正常的血球、做出正確的診斷,還是讓我感到相當興奮。」但他強調,在血液面前始終得謙虛受教,「因為一生都學不盡,剛學完了一些,新的發現很快就來臨。」

     私底下的伍焜玉幽默感性,他坦言大部分從事科學的人,都把全部時間投入研究,家庭只能交給太太,「直到最近我才進步一點,負責洗碗,所以我半夜3點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洗碗。」

     身為一個樂於幫太太洗碗的科學家,難怪伍焜玉也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科普作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