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57】

《文學中的古都》封存住城市記憶和歷史的文字

內容

《文學中的古都》封存住城市記憶和歷史的文字
2010/12/12 | 旺報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在城市快速發展,社會急遽變遷中,創作者時而以作品保留著舊時乃至於當下的城市況味,像是一種「封存」,藉著文字包裹,讓記憶沒有「賞味期限」。在當代,不管是朱天心《古都》、西西寫《我城》、王安憶的《長恨歌》或是北島的《城門開》都是記錄一份城市記憶。而古典文學中也盡是古都風采,如《三都賦》、《儒林外史》或唐詩中的長安盛景,都藉著文字勾勒出景象。城市往往容易封著歷史,卻也考驗著人們的記憶力,文學如何書寫當下,如何憑弔舊時地景,都成為善感作家以文字刻出自己的「清明上河圖」的取徑。

我決定寫個活潑的小說,就寫年輕的一代,寫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城,用他們的感覺去感覺,用他們的語言去說話。」香港作家西西在《我城》的序文裡這樣寫著。1975年,西西以「阿果」為筆名,在《快報》上連載《我城》,每日以一千字的圖文來細訴這個城市。集結出版的《我城》,成為香港文學的經典,也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七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香港意識逐漸凝聚,在城市萬般變化中,西西以文學包裹了當時的局勢(石油危機)以及城市景觀,說著香港人是有「城籍」而無「國籍」的事實。

九七香港回歸後,香港人有了「國籍」,但「城民」的角色和心態仍出現在各類創作文本中,高度城市開發,使得天星碼頭等富含歷史記憶的景點被拆毀,幸運的如《歲月神偷》拍片保留下了差點被摧毀的永利街,扼腕的如《十月圍城》希望在香港重建舊中環未得,只好在上海還魂。中國之大,比起隔著多層的「國」,人們傾向以記憶、連結與生活休戚相關的「家園」,哪怕他是一個村或是一座城。

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

如朱天心便寫了《古都》,去描摹一個記憶中的台北。朱天心筆下的台北自然充滿了七○年代,屬於她的世代情懷,搖滾又青春,別於白先勇《台北人》筆墨中的上海味,一種陳舊的赭綠絲絨感。儘管被標示為外省第二代,生長於這個城市的朱天心也理直氣壯地書寫她的青春記憶,不論是《擊壤歌》、《漫遊者》或是《古都》,並大聲吶喊:「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而後不停以「那時候」來點出彼時的地理景物和時代性,感嘆腦海中地景的改變,如「美琪飯店什麼時候成了上海商銀?城市,銀行和嫖妓的基地,摩天大樓式的雜草亂長。」朱天心甚至透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與川端康成的《古都》來襯托商業資本快速擴張的台北:

你依稀記得的位置如今布滿了麥當勞佐丹奴三商巧福尼采精品或溫蒂7-11米學兒服飾HANG-TEN,你彷彿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千重子一邊回想這些往事,一邊漫步在通往野野宮的小路上。這條小路有塊不太舊的路牌,上面寫著「通往竹林深處」幾個字。原來比較幽暗的地方如今明亮多了。門前的小賣店野揚起吆喝聲。然而,這《源氏物語》提到過的小神社如今依然如故。

如此的感懷也在中國青年作家葛亮的筆下,他在《朱雀》後記中描述自己走到了「1912」,以民國元年為紀念的新城市地標,在總統府和中央飯店之間,這個漸具規模的消費社區儼然成形:「昔日總統府邸,今朝城市客廳」。他說,民國風味的新舊建築,錯落在面前,進駐了「瀚德遜河」、「星巴克」與「粵鴻和」。

「1912」的歷史意味,成為時尚記號。南京這個十朝故都,在近代承受一次又一次劇烈的歷史事件沖刷,南京條約、太平天國、國民黨建都、國共內戰、南京大屠殺....,而這樣的南京卻變化成如此平淡的城市,只能在那些殘留的歷史間嗅得古都的故事。

故鄉成為異鄉

葛亮在一篇關於南京的文章中寫道:

這個城市,從來不缺歷史,有的是濕漉漉的磚石碑刻供你憑吊。十朝風雨,這該是個沉重的地方,有繁盛的細節需要承載。然而她與生俱來的脾性,總有些漫不經心。你看得到的是一個剪影,閒閒地背轉身去,踱出你的視線。你再見到她時在落暮時分,「烏衣巷口夕陽斜」,溫暖而蕭瑟。《儒林外史》裡頭,寫了兩個平民,收拾了活計,「就到永寧泉茶社吃一壺水,然後回到雨花台來看落日。」

與南京相對的是明清時乃至於當代的首都「北京」,快速發展的北京已不見舊時風貌,尤其民國初年文人聚集激盪的新文化運動,也因大拆大破而遺失了那份高昂的文化氣息。旅外多年的北島回家忍不住感懷故鄉風貌已改,他成了「異鄉人」,因而寫下了《城門開》,試著以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他的北京——用他的北京否認如今的北京。

「城門不是從外面開的,記憶的城門是從我內部打開,我是這城的主人,不是從外面像農民起義那樣攻開的。」北島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這麼說,並表示自己以獨特的文體寫下這本書,是為了一種「哀悼」。

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作為他鄉或是故鄉,作家們以城市經驗為基礎,建造自己的記憶創作城堡,如葉兆言的《夜泊秦淮》、畢飛宇的《推拿》、董啟章的《地圖集》和《v城繁盛錄》,都以不同的角度去呈現一座城市的生命。而自稱「島民」,居住過台灣、曼哈頓和香港的女作家施叔青更是一連寫了「香港三部曲」和「台灣三部曲」,鹿港生長的她記錄下香港和台北兩個城市的歷史,也是一種異鄉人的感懷角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