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2,816】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走訪文學原鄉

內容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走訪文學原鄉
2010-12-15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來到美濃小鎮,幾乎每個鄉民都能說上一段作家鍾理和的文學與愛情故事。跟著鍾肇政的小說,我們彷彿走過了桃竹苗的山與溪流。而在左營老家的書房,葉石濤則展現最具韌性的文學生命力。台灣文學館與文訊雜誌社合作出版《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邀請新世代作者走訪前輩的創作原鄉。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包含左營的葉石濤、美濃的鍾理和、高雄的余光中、溪洲的吳晟、台中的楊逵,到台北的張曉風、莫那能、艾雯、王文興、宜蘭的黃春明等,呈現十四位作家的文學與土地之間的關聯。書中第二部分則描繪江山樓、明星咖啡館、鹽分地帶等文學地標與社群,搭配照片與手繪地圖,希望勾勒出的台灣創作地景。

     在昨天的發表會中,吳晟、張曉風、張默、辛鬱、辛牧、明星咖啡館老闆簡錦錐共聚一堂。吳晟有感而發地說,《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是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台灣土地,但就在此時此刻,他彰化家鄉的朋友們正對國光石化案進行激烈抗爭活動,讓他的心情複雜。「那裡四千公頃的溼地就快被摧毀了,希望大家能多走出台北,了解台北之外的環境。」積極為二○二兵工廠請命的張曉風則呼應:「現在的大環境很悲傷,這本書提醒我們要關心周遭的土地。」

     書中描寫楊逵的園丁生涯,楊逵用鐵鋤墾殖土地,同時以筆傳達堅韌意念。他曾在威權時代因起草和平宣言而入獄十二年,出獄後他重返台中打造東海花園,而象徵楊逵「壓不扁的玫瑰」的文學精神更長存於此。

     美濃的笠山農場、朝元禪寺都是鍾理和筆下的重要場景,如今這裡的文學命脈則由子孫鍾鐵民、鍾舜文傳承。實際走訪葉石濤左營老家,則驚訝於他的書房簡陋如囚室般,他卻在這裡寫出上百萬字。黃春明不僅寫盡了羅東農村風光,晚年他返鄉辦兒童劇團、文學月刊,讓他與宜蘭幾乎畫上了等號。

     今年五十四歲的排灣族作家莫那能自述,「說我是文學家是很荒謬的一件事。」他寧可稱自己為「搞運動」的,因為他的創作現場不止在書桌前,也在街頭。他的詩傳達出邊緣發聲的吶喊,因此書中呈現他的「台北奮鬥記」,描繪他賴以維生的按摩工作,以及他以行動、文學為族人發聲的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