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965】

40萬字《大河盡頭》李永平再創里程碑

內容

40萬字《大河盡頭》李永平再創里程碑
2011-01-04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二○一○年九月李永平交出了《大河盡頭(下卷):山》,完成了長達四十萬字的《大河盡頭》全書,寫作生涯再創里程碑。李永平說,寫作四十年的歷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次他首度把文學理論和技巧一股腦兒拋開,「沒想到隨心所欲的感覺真好,或許這就是見山又是山的境界吧。」

     李永平說:「這是我一生中寫得最順、最爽的小說。」

     李永平是台灣重量級馬華作家,一九四七年生於英屬婆羅洲,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台大外文系畢業留學美國,獲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東吳大學、東華大學,著有《婆羅洲之子》、《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等。

     李永平一九八五年最後一次返鄉探親後,未曾再返回婆羅洲。然而,家鄉潮濕幽黯、奇詭神祕的雨林意象,不斷出現在他筆下,成了一個永遠的象徵。三年前他動筆寫《大河盡頭》,靈感來自年少時的一趟雨林冒險旅程。

     那年暑假,他與一群人溯婆羅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而上,闖入峇都帝土反聖山。這番經歷脫胎成交雜情欲與種族、神話與歷史的虛構小說。

     「叢林在小說中不只是故事背景,也是全書的中心象徵、具體而微的小宇宙,甚至,在我心目中,它才是小說的真正主人翁呢。」

     三年來李永平以淡水家中書房為據地,每天早起泡一大杯黑咖啡,坐到書桌前可一口氣寫個六、七小時。「每每一提筆,只覺得一連串文字意象一個牽引一個,不斷從我意識深處蹦冒出來,甚至一不留神就如脫韁野馬四處流竄。」

     寫這書的期間他剛好受邀到花蓮東華大學任教,每週往返於台北、花蓮之間。在他稱為「東海道」的路線中,自己就像疲倦的候鳥,「眷戀在這片碧綠的山水,樂不知返。」他隨身攜帶一疊稿紙,小說中不少篇章就在這條沿著太平洋、顛顛簸簸的火車上完成的,這也是《大河盡頭》最奇特的寫作經驗。

     成長於雨林、迷戀大河,雖然在台居住超過四十年,李永平仍愛自稱「南洋浪子」。李永平從小就愛聽故事,迷上了小說,最早讀的是中國傳統章回小說如《七俠五義》、《薛仁貴征東》等,初中後開始讀西洋小說。而在他一生讀過的上千部小說中,至今仍百讀不厭的,是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

     他說,《頑童歷險記》透過少年哈克之口,講述了一則發生在美國大河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大自然的風雲變幻,全都透過這個少年的語言,活生生呈現在讀者眼前,讀來格外波濤壯闊,盪氣迴腸。」

     在他心目中,婆羅洲大河造就了他,就如同密西西比河之於馬克吐溫。

     交出這樣一部恢弘格局的《大河盡頭》,李永平說,寫作的時候心中不再有預設讀者,「如果有的話,肯定是觀音菩薩,我心中最慈悲、最偉大的女神。」

     二○一○年底李永平剛動過心臟冠狀動脈繞頸大手術,目前在家休養,他常坐在書房望著窗外觀音山沈思,「滿腦子都是小說題材、人物和故事。」

小女孩朱鴒 李永平的繆思精靈
2011-01-04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若說慈悲觀音是讀者,李永平的繆思女神,是他寫作中不斷對話的對象,一定就是小女孩「朱鴒」。十八年前寫《海東青》時,這個「小ㄚ頭」成為書中配角,之後「朱鴒」便化身繆思精靈,不斷出現在他其他的作品中,「成為我召喚的靈感來源和訴說心事的對象。」

     李永平說,朱鴒真有其人,是他在台大外文系擔任助教時,在古亭國小租屋附近常見到的一個小女孩。「她梳著兩條辮子,獨個兒蹲在校門口,手拈一枝粉筆在水泥地上寫字,那股專注勁兒,好認真好動人。」

     李永平說,他從小迷戀西方文學中浪漫淒美的繆思傳統,於是便把這個繆斯傳統移植過來,創造這個東方式的、具有濃濃台北風情的小繆思。

     他說,未來也許會把她丟進婆羅洲的雨林世界,寫一本讓她擔任女主角的《大河盡頭後傳:朱鴒書》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