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90】

10書鑰 讀懂巨龍想什麼

內容

10書鑰 讀懂巨龍想什麼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專題報導】 2011.01.06 05

大陸與台灣分治逾六十年,在個別歷經不同的歷史命運和內部動盪後,兩岸社會已走向「同中有異」的價值觀和社會文化。台灣人看大陸的發展,往往交雜著機會和被威脅的糾結情緒。一般人看到的大陸是高速經濟發展「物質文明觀」,但大陸人心理在想什麼?為何會如此思考?台灣人卻往往陷入一團迷霧中。

向歷史回眸 諒解當下性格


張頤武,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當代文學、大眾文化和文化理論。
 
面對這條崛起的巨龍,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認為,台灣民眾必須深入挖掘過去六、七十年代,大陸發展的歷史脈絡及所衍生的群眾性格,才能理解「當今的中國」究竟如何生成。

為此,張頤武從剖析大陸人的心理性格和依循歷史脈絡演進的角度,推薦以下五本專書,幫助台灣讀者尋找「當代中國」。(詳情請見聯合報2011/1/6)
在變貌之下 窺探庶民活力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專題報導】 2011.01.09 08:44 pm
 
 
 
李政亮,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在大陸求學及任教長達十年,主要研究媒介與文化研究、電影史、現代性、廣告史與廣告文化等。
 
在大陸求學、教書已十年的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台籍副教授李政亮,則從當代中國的社會及文化現象切入,提供台灣讀者掌握中國面貌的五把書鑰。

藉由推薦的書籍中,他認為,要了解當代中國,必須要從最庶民、最基層的教育、住房、生活空間文化,乃至於公民社會等面向層次著手,才能窺探一二。

波西米亞中國:「波西米亞」原指窮人。十九世紀後期,才成為流浪藝術家的代名詞。該書主要剖析文化人「北漂」(漂流到北京)的現象。主要聚焦於一些北京的地下音樂工作者,這些工作者大多聚集在北京市區西北方的「五道口」。他們多屬無政府主義者,有強烈慾望,對抗官方的主流意識型態,進而在北京成為相當另類的文化空間。

盛世中國二○一三:李政亮認為,這類「末世強國」的題材,清末時期就已出現。但「盛世」強調,中國進入盛世後,中國的知識份子卻開始失去思考能力。

該書對當前的中國知識界深具諷刺和批判,凸顯中國知識界的反省能力越來越差,國家崛起後,似乎什麼問題都無須反省討論。最後,盛世的紅利移轉到國家,而非人民。

蟻族:該書主要探索大陸年輕畢業大學生的就業生存狀態。李政亮說,○七年以後,大學畢業生更難找工作。該書從中探索大陸的大學擴招問題,探討農村學生進城後,不想回去,「認為回去是丟臉的、留在大城市是光榮的」。但此現象,在一線城市邁入高房價、高失業率後,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已願意回到二線城市生活。

三重門:作者韓寒透過小說形式,批判中國備受扭曲的教育體制。書中,主人翁必須在各種考試中,跨過國、高中、大學等入學三道門檻。在大陸教育越加產業化的同時,整個體制和學生人格也變得越畸形化。但李政亮認為,應該還要加上小學與幼稚園,變成「五重門」。尤其大陸幼稚園數量不足,導致許多家長被迫走後門、找關係,還得繳「贊助費」,宛如家庭資源總體戰。

歧路中國:主要闡述大陸知識分子的訴求和觀點,刻畫中國知識圈的深層思維。李政亮認為,大陸全面市場化後,台灣應該了解中國的知識圈和文化面貌,透過雙邊對話,找出可談的議題、進行可能的交流,對打造兩岸的公民社將會有幫助。

相關連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