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地上的自我追尋--《冬季街區》
2011-01-09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李根芳(台灣師大翻譯所副教授)】
法國當代重要作家龐格哈齊於1990年創作的《冬季街區》,20年後終於和台灣讀者見面了。這部作品出版當年即獲得梅迪西文學獎,也是龐格哈齊創作30餘年出版的12本著作中,目前唯一有英譯本的作品。比起英語世界,我們至少還有另一本中譯著作得以認識這位作家,《巴黎.愛情.匆匆》(寶瓶)2009年在台出版。
這兩部作品相似之處在於,都以浪漫之都巴黎為背景,小說中的主人翁面臨死亡,藉由愛情來追憶似水年華,肯定自我的存在意義。不同之處在於,《巴黎.愛情.匆匆》是癌症末期的女作家緩緩道來她對巴黎的眷戀,對過往情人的繾綣記憶;《冬季街區》則是男同志作家哀哀訴說他對得了「紫色的病」情人的深刻思念,進而勾勒出上個世紀末巴黎同志圈的悲歡離合。
90年代愛滋病所引起的恐慌,不僅在同志圈掀起波瀾,衛道之士更藉此對同性戀議題大加撻伐。二、三十年過去了,當時許多小說或相關敘述不敢直接講出「愛滋病」3個字,總是用曖昧迂迴的方式來指涉,而今世人已有更多認識,藥物治療也較能控制病情,這個病症所引起的恐懼亦稍見減緩。此時出現龐格哈齊作品的中譯本意義為何呢?
以同志文學或愛滋文學做為一種文類,無疑地《冬季街區》絕對是躋身經典的作品,其可貴之處在於一方面賡續了普魯斯特、紀德、惹內等法國大家的傳統,另一方面細緻地捕捉了那個年代巴黎藝文圈、同志圈的氛圍。冬季巴黎雪花紛飛,落在街道上,也落在「離人酒吧」外,敘事者的阿爾及利亞童年及當下飄零的生活,交織出世紀末的華麗與頹唐。在這片白茫茫大地上,不論是同性、異性、雙性或酷兒情愛,最終無非是對自我及生命最懇切的探問與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