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84】

台北國際書展專輯-走進香格里拉,認識不丹

內容

台北國際書展專輯-走進香格里拉,認識不丹
2011-01-23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佐渡守】
     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的主題國為「不丹,幸福的國度」,這是首度有國際型書展將不丹設為主題國。由於長期鎖國與特殊地理的緣故,世人對她所知不多,除了佛經和旅遊書,不丹還有什麼?

     這是一個沒有紅綠燈、沒有速食店,僧侶比軍警還多的國家。全國只有兩架飛機,90%的人務農,50年前還過著以物易物的生活,稅賦可用勞動服務支付,全國性蔬菜是辣椒。這也是世上第一個全國禁菸、卻最後一個開放電視與網路的國家。人民只愛國王、不愛民主,97%的人覺得很幸福,99%留學生學成樂於歸國服務。

     她,就是「最快樂的窮國」──不丹。

     不丹深藏在喜瑪拉雅山系,被西藏、印度、尼泊爾所包圍。平均海拔3000公尺,全國72%為森林所覆,面積比台灣還大,人口卻只有新北市的1/5。自1933年小說《失落的地平線》出版以來,不丹這塊「地球最後一個被發現的神祕王國」,遂成為世人眼中美不勝收、寧靜祥和的桃源夢土。

     「不丹近8年的變化,比過去800年還大。」這是當地知識分子的共同心聲。1999年,不丹開放電視,一包紅辣椒的價格(約5元美金),就能享有40多個外來頻道的「文化污染」。2008年不丹首次選舉,人民不太領情,前國王只好帶著當時的王儲跑遍各村落,勸說困惑的子民去投票。民主與開放,顯示不丹也有一般人類社會所需面對的功課。

     學者作家,用心保存傳統

     藏傳佛教為不丹國教,不丹國家圖書館擁有超過10萬冊的大乘佛教經典,堪稱世界最大的「藏經閣」。尤讓不丹自豪的,藏書大部分是以千年前的Dharma語所著。國家的檔案館又稱「民族記憶銀行」,顯見不丹保存與流通文化遺產的不遺餘力。

     國家級學術單位還有不丹研究中心,以不丹的歷史、文化及「國民幸福」為主要研究。本次書展受邀來台的學者卡瑪烏拉(Dasho Karma Ura)就是該中心主席。

     Dasho是國王授予卡瑪烏拉的尊稱。他同時是歷史學家、作家、書畫家、前國會議員與國家榮譽獎得主。他的同胞稱他為「不丹的蘇格拉底」,不但是「國民幸福」的推手,也是代表國家出訪最多的作家,最常講述的是「幸福經濟學」。國際推崇他與宗薩欽哲兩人,是最有影響力的不丹人代表。

     卡瑪烏拉的作品《千眼英雄》,是外國人最常推薦的不丹出版品。從這部歷史小說中,可看到不丹消失的社會制度,與當今不丹的發展根源。

     不丹國語為宗喀語。不論傳說或民謠,許多作家都將保存宗喀語「口傳文學」視為己任。為避免失傳,多數作品皆以宗喀/英文雙語對照,加上音譯,為傳統留下紀錄。《乘風的羽毛》就是卡瑪所著的民謠英文版,是這類民俗歌謠中最知名的專著。

     索南今嘎(Sonam Kinga)也是研究中心成員。儘管能說8國語言,最讓他神迷的還是祖國的口傳神話。他曾花一年時間到處訪談採集,寫成《說話的雕像與飛石》,論述不丹古老神話的起源與流變,包括民間隨處可見的門神「飛天陽具」,與「不丹濟公」竹巴袞列(Drukpa Kunley)的故事。索南不但將傳統故事譯為英文,也將古希臘的著名悲劇《安蒂岡妮》譯為宗喀語,分享給自己的同胞。

     Lopon Dorji Thinley任教於國家教育學院,難忘童年村落聚會、父老的詼諧機鋒與常民智慧,他收集不丹各地諺語,英譯為《無骨的舌頭》,期許這些智慧的話語能繼續流傳。

     母系社會,女性作家出色

     不丹是母系社會,婦女能做男人工作,寡婦會被鼓勵再婚,生女兒同樣受鄰里祝賀。是南亞中罕見的、婦女不受歧視的國家,女性作家也相當出色。

     另一位應邀來台的昆桑秋殿(Kunzang Choden),是不丹第一個以英文創作的女作家,在國際上也深受歡迎。作品《業的輪迴》,描述1950年代,政府管制現代化的時期,一名年輕女子離家展開一連串旅行的成長故事。昆桑將個人成長經驗置入背景當中,故事同時也是社會的縮影。1962年,年僅9歲的昆桑靠騎馬與走路,一路輾轉到印度讀書。「一個女孩家,能去哪裡旅行呢?」從《業的輪迴》開端,昆桑就道出不丹的癥結在教育,尤其女性求學,過去並不受鼓勵。

     昆桑創作時力求通俗易懂,這也是她擄獲全球讀者的原因。其他著作還有:《大瓦,一隻不丹的流浪犬》、《不丹民間故事集》、《不丹的雪人傳奇》、《辣椒與起士:不丹的飲食文化與社會》等。

     不丹的王母雅熙.多婕.旺嫫(Ashi Dorji Wangmo Wangchuck)也寫書。她與父親1998年一起合著《彩虹與雲朵》,這本傳記收錄許多珍貴照片,包括1988年的皇室婚禮,乃至觀光客無緣一見的偏遠風情,為不丹歷史文化提供一個獨特視角。另一部《雷龍的寶藏》是1960年代的生活回憶。這位作風親民的不丹王母,寫書意在提醒受現代化衝擊的人民:國家真正的珍寶,孕育在茂密森林與崎嶇山嶺下,美好價值就在昔日傳統農村。

     不丹最年輕的作家Pema Euden年僅12歲,作品《回家》生動敘述青春期少女面對同儕認同的焦慮,害怕被拒絕與排斥,擔心失去親人的愛。不丹書評形容Pema的心理刻劃讀來有如喬治.艾略特的經典,鮮少新手能有此功力。

     宗薩欽哲仁波切,導演與創作皆優

     除了學者用心保存傳統,及女作家溫暖動人的妙筆,不丹媒體包括新聞記者、雜誌編輯、電影導演、電視製片、演員,不少人也加入書寫行列。

     《在幸福的疆界》是不丹國家報紙《Kuensal》總編Kinley Dorji,藉由新聞人員的精闢觀察,道出純真美麗的不丹走入民主現代過程所面臨的挑戰。13篇散文,綜合了作者童年記憶、旅行見聞、及社會快速變遷的反思。

     宗薩欽哲仁波切是藏傳佛教位階最高的喇嘛,也是全球唯一的喇嘛導演。1999年執導不丹第一部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初啼即以清新幽默的風格贏得國際多項大獎,2005年第二部《旅行者與魔術師》同樣贏得關注。

     《高》片描繪電視如何侵入生活,《旅》片捍衛美麗家鄉、點出現代化迷思,手法溫柔寬厚。兩部電影都沒有半個專業演員,《旅》片甚至不少人是作家,索南今嘎就在其中飾演一心想離開窮鄉僻壤的出家人。

     宗薩欽哲也是亞馬遜年度百大好書暢銷作家。《近乎佛教徒》(商周)以現代思維與詼諧口吻,講述佛陀的智慧,令老外輕鬆能解。其他著作還有《不只要快樂》、《人間是劇場》等。

     由於政府限制工業污染,不丹沒有印刷業,所有出版品的後製都在印度。截至2009年為止,不丹總共舉辦過3屆全國書展,雖然只有18個出版單位參加。2010年取而代之的,是首屆「山的迴聲」文學節,為期3天的活動,在首都廷布舉行。這個活動由不丹王母推動,促進不丹與印度文學交流,共邀請了40餘位兩國作家與會。

     不丹參與的國際性文學活動還有「南盟作家基金會」,這是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最高的文學交流機構,不丹為8個成立國之一,目前該會已有31個文學與文化活動。

     「Future is an open book!」不丹知名的預言家Bhutan Baajay如是說。不丹的未來之書,確實已在國民眼前打開。面對民主與開放的快速衝擊,不丹作家們其實並不擔憂。秉持不丹人樂天知命的民族性格,他們相信只要傳統不失,這個山林蕞爾小國,面對是非善惡,自有她的分辨能力與選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