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10】

十個詞彙 余華寫中國的疼痛

內容

十個詞彙 余華寫中國的疼痛
2011-02-09 中國時報 【林欣誼/專訪】
     中國大陸作家余華在台推出《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他以系列文章點評中國社會現象,他不改犀利本色地說:「文學不能離開政治,就算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也會關心你!」對於西方一片看好「中國崛起」,他說:「這樣說還太早了!」

     今年五十一歲的余華,著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代表作,擅長刻畫中國底層苦難與極端人性。昨天他應台北書展之邀訪台,這也是他暌違十三年後再度來台,直說:「台北很乾淨!」

     余華的上一部長篇小說《兄弟》上下兩部發表於二○○五與二○○六年,從文革寫到當代中國,描寫一對兄弟大相逕庭的人生際遇,語言生動,高潮迭起,至今推出十多國譯本,余華忙著在世界各地宣傳。因此他口中的「下一部小說」才起了個頭,便一直擺在抽屜裡,倒是意外先寫成文集《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二○一○年九月率先推出法文版。

     書中以「人民」、「領袖」、「山寨」、「革命」等中國流行詞來描繪中國社會現象,文中充滿諷諭。「我不想扳起臉來寫,所以融合我的個人記憶與社會分析,就像是寫給自己以及下一代中國年輕人的親切的小書。」

     余華表示,這本書緣起於他在美國的演講講題,開章第一篇「人民」寫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於是我知道無法在中國出版了,之後更放開來寫。」

     余華以早年自己擔任牙醫為孩童打針的經驗比喻,能把病人的疼痛當作自己的疼痛,才能領悟真正的人生。因此寫這本書,「既是寫下中國的疼痛,也是寫下我自己的疼痛。」

     余華出生於一九六○年,文革剛好橫跨小學到高中一年級,他自述是文革「觀眾」,雖沒親身經歷勞改、批鬥,卻眼睜睜看同學父親突然失蹤、自殺,在時代壓抑中成長,因此作品中永遠擺脫不了文革,「也許等我年紀更大後,才能與文革不再沾邊。」

     文革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將中國帶到另一個極端。余華認為,六四事件是造成今日中國的重要標誌事件,他描寫:「幾天前還是沸騰的北京,幾天後已是滿目冷清的景象,街上幾乎沒有行人,一些燒毀的汽車還在冒著殘存的黑煙。」在部隊槍響之後,人民的政治熱情一夕間消滅,從此被掙錢的欲望所替代了。

     他表示,現在中國經濟急速發展,政治體制卻沒有同步改革,因此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最嚴重的就是司法腐敗。目前言論審查機制,則讓中國無法再出現魯迅式的知識份子。但他對未來還是樂觀,「因為網路的監督力量越來越大,官員也越年輕化、知識化。」

     余華也強調,中國每一刻都在變化,他筆下的這十個詞彙不能概括全部,而且比起評論文章,「我還是喜歡寫小說,我要趕快回去寫小說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