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打造華文出版中心
2011/02/13 旺報記者廖珪如/專題報導
國際吹起中文熱,兩岸三地都想成為華文出版中心,日前,馬英九總統在出席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儀式致詞時表示,台灣有能力整合兩岸三地資源,成為亞洲華文出版中心。不過,擅長整合行銷的香港出版業正磨拳霍霍,崛起中的大陸也以廣大市場向國際招手,華文出版究竟是誰家天下?兩岸出版人各有詮釋。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是兩岸三地最具規模的綜合性出版集團,每年圖書出版量,占香港中文圖書出版量的三分之一。集團副總裁曾協泰說,台灣及中國每年出版新書大於10萬本,香港能以其行銷、文化優勢,將香港打造成兩岸三地出版平台,曾協泰還說,單是去年,聯合集團代銷台灣出版品的銷售額,就達兩億港幣之多。
曾協泰還強調,香港的閱讀風氣也正在轉變,以往香港人的閱讀習慣很實在,一般以工具書及勵志書刊為主,但近年來,純文學書籍在香港的地位日趨昇高,也吸納不少兩岸傑出作家在香港出書,就整體情勢評估,香港勢必能成為兩岸三地出版界的重心。
面對這張亮眼的成績單,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執行長林文琪表示,台灣出版業的行銷能力雖不如香港,但出版品在大亞洲地區具有重量級地位。因此,兩地出版業目前正聯手把餅做大。
台灣因為文化多元,故出版業者擅長開發新類型的出版品,而香港出版商較具國際觀及商業頭腦,故兩地出版業能相輔相成。以書展為例,各國向來透過書展作為版權銷售、文化交流平台,這一點,因為香港隸屬特別行政區的關係無法實現。
林文琪說,港台兩地的出版品都十分有「個性」,台灣文學出版品能量強,香港則是在文化研究、流行設計的出版品上傲視國際,華文出版的未來,應該在港台合作。
林文琪強調,「文化有其地域性」,兩地讀者無論是在文化涵養及價值觀上,都與正在崛起的中國相去甚遠,簡體出版是另一個市場,另一種經營思惟,與一般定義的華文出版界不同。
香港聯合出版總裁 透視兩岸三地書展]
2011/02/13 旺報/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第十九屆台北國際書展2月9日至14日展開,香港出版社熱烈參展是世貿一館國際區中的重要特色,不論是展位規模及展出書籍皆豐富可觀,今年香港聯合集團率領旗下七大出版事業體參展,展現出香港中文出版的蓬勃活力,同為繁體字使用的香港與台灣,兩地在圖書出版上有何異同?20年前就已經參展台北國際書展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任總裁陳萬雄,也是兩岸三地中交流合作的指標性人物,累積多年於台北、香港書展深度參與經驗,將提出港、台、中三地的出版瞭望,勾勒80年代後兩岸三地的出版形貌,讓台灣讀者更能透過他敏銳的實地觀察,掌握港台的出版脈絡與動向,以及台北國際書展在華文圈所扮演的角色。
香港出版業 資本來源多
台灣與香港,同屬於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化交流密切,從台北國際書展到香港書展,都可看到出版業者,積極互相參與、高度合作,共創華文圈的出版盛況,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特地專訪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陳萬雄,希望透過其30年來豐富的兩岸三地出版經驗,為台灣讀者勾勒香港出版的特色及將參展台北國際書展的背景及展出內容。
現任香港出版總會會長的陳萬雄,每逢台北國際書展期間,籌組並帶領香港眾多出版社來台參展,多年來扮演著台北與香港圖書文化交流及交易的重要關鍵,與台灣積極互動。
談到香港出版業如何運作,跟台灣的差別為何?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陳萬雄指出,香港的閱讀人口,一般都是閱讀英文書,只有一半是中文書,中文出版因而有限。
香港因為人口約700多萬,出版市場較小,但分眾很明確,出版的分工也很明顯,例如:新聞、大眾雜誌、動漫領域都屬於新聞界的出版範圍,其餘出版社大多從事「專門」的出版,例如教育或文化類別,與台灣很多出版社都是綜合性的大不相同。同時,香港出版社資本的來源也十分多元,包括英資、東南亞、西方及本地的資金投資。香港書店的銷售書籍中,約有30%來自台灣的圖書,台港間的圖書交流頻繁密切可見一斑。
由於台灣的流行性出版品,也經常會在香港風靡大眾,因此,台灣的出版社也都踴躍的參與香港書展,藉著香港書展直接與讀者見面,積極進行台灣圖書的販售。
港台書展互動 讀者為重
談到香港與台北書間的關係,陳萬雄指出,香港與台灣間兩個市場是打開的,彼此參展都是一種鼓勵,「讀者是出版者交流的目的「,他鼓勵更多的台灣圖書出版業者到香港來推銷作品,並強調」港台間的圖書出版是互相給當地的讀者擴展彼此的出版視野。」
香港的出版品特色在於」市場沒有圍牆「,隨著80年代初台灣崛起,90年代大陸崛起,香港在兩岸龐大的衝擊下求生存,在有限的空間裡找自己的特色,慢慢的找尋方向對兩岸三地讀者出版特殊的書籍,可作為補充台灣出版不足的面向。特別的例子就是將同場展出多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讀者可以在這裡一網打盡買到所有的版本,例如,三聯的筆記本《清明上河圖》和商務《東京夢清明上河圖》等等,從不同角度分析解說,讓讀者更加深切瞭解畫卷當中的蘊涵。
為了突出香港出版品的特色,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香港聯合集團參展主打的就是文化性、長銷性及歷史品牌書籍。香港商務在書展將展銷中國多個朝代的畫冊書法和語言學習圖書,包括:《晉唐五代書法》、《清代宮廷服飾》、《優質英語階梯閱讀套裝》等。萬里機構則帶來了多種關於鑑賞名酒和生活百科類的圖書,如:《紅葡萄酒鑑賞手冊》和《都市人食療:糖尿病食療》。另外,中華書局則有以嶄新及深入淺出的角度析說中國四大名著包括《圖解西遊記》、《紅樓夢古畫錄》等。
同為繁體出版 兩地互補
同為大華文地區繁體字的使用,香港與台灣之間關係密切,港台間在出版上卻有不同的發展,陳萬雄也觀察指出,香港與台灣都是繁體字運用的地區,同質性高,香港相對的市場小,本土出版內容題材也較少,台灣出版量大、題材較廣、出版種類繁多,剛好補充香港中文書籍的需求,而台灣的讀者則可透過香港的作品,了解香港的社會型態、潮流及中外文化。
港、台在閱讀的喜好與取向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香港出版是以本土出版為主,香港讀者是透過閱讀英文圖書來補充及擴展西方的視野,而台灣則是依靠引進大量的翻譯書,大多數讀者主要是透過翻譯書籍來認識西方世界。
陳萬雄也分析港台之間的書籍販售系統制度上的不同,特別圖書市場上、中、下游的關係。台灣出版市場的運作,市場規模及出版量約香港的4、5倍,擁有2千多萬的人口足夠支撐起一個出版體系,出版社卻生存不易的原因在於,台灣的中下游圖書銷售許多是採用」寄售「制度,使得出版社的經營越來越困難。
而香港人口僅700多萬,卻也能順暢的維持完整的出版市場運作,並建立起一個健全的銷售體制。陳萬雄表示,」香港出版有一套標準化的市場運作,精準且最完善的市場規劃,且是兩岸三地中最具出版規範的地區。「香港都是」買斷「制度、現金運作,不能退書,出版社可以很準確預估自己上、中、下游的費用、成本,沒有市場紊亂所造成的問題。至於為何香港可以具有市場的規範,陳萬雄表示,其背景可能是因為香港比較早接近西方商業運作,因此相關的法律跟規範都比較成熟所致。
兩岸三地 書展定位不同
在亞洲最負盛名的三大書展,包括香港、北京及台北國際書展,各自扮演的角色的定位不同,陳萬雄表示,香港出版以」圖書展銷「為主,目的是邀請民眾來參與,近年來香港書展並積極塑造成」香港文化節「的面貌,香港書展是本土性活動,圖書版權交易僅是附加,雖也可以吸引兩岸及國際人士參與,但非主要目的。
而北京書展,在陳萬雄心中堪稱亞洲首屈一指的書展,因為內地圖書市場太大,其重要性在於以」版權貿易「為主,且擁有中國龐大的市場及人口作為北京書展的支撐。台北國際書書展,結合了」版權「與」圖書「的買賣性質,除了是台灣本土圖書銷售的重要盛會,台北書展也同時兼顧了國際版權交流,並與國際文化結合的完整面向。
台灣出版 進入轉型期
身為廿年前就到台灣參加書展,最早進行兩岸三地中出版交流合作先鋒的陳萬雄,也分析台灣出版生態,分為三大階段,包括80年代解嚴,產生爆發式的發展及蓬勃面貌,當時台灣處於華文出版圈領導角色,出版的黃金年代,這股蓬勃一直維持到90年代,出版量節節上升,一直到了90年代末,包括大量翻譯的作品湧入的影響,各種出版類型的加入,市場面臨到不斷擴張所導致的容納量問題,銷售開始遲緩,造成上、中、下游市場運作的出版環節問題,使得台灣的出版轉變為多量銷售及大量退貨的狀況。
而台灣近幾年的出版則進入第三階段的」轉型期「,陳萬雄表示,這兩年台灣的出版積極拓展電子書的出版,納入不同管道的媒體來行銷書籍,未來5、6年還是會處於大幅調整、變動頻繁的時期,而這不僅在台灣也同時是全球出版發展的共同問題,尤其是電子書型態的誕生,也帶動全球的出版業也將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