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905】

德國作家看台灣 海洋文學不跨出本島 微不足道

內容

德國作家看台灣 海洋文學不跨出本島 微不足道
2011-02-17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台灣文學在華文文壇舉足輕重,但國際能見度卻相當不足,針對這個困境,四位難得來台的德國漢學家高立希(Ulrich Koutz)、梅儒佩(Rupprecht Mayer)、呂福克(Volker Klopsch)、白嘉琳(Karin Betz),與劉克襄、吳明益、陳芳明多位台灣作家齊聚,討論台灣文學的發展與推廣。曾翻譯大陸作家余華、閻連科作品的高立希直言:「台灣文學在德國書市上的地位微不足道。」

     他認為文化隔閡造成讀者接受度低,翻譯家最大的問題則是篩選作品,「我們的中文閱讀不夠快,若請中國人幫我們挑選,口味又不準。」但相較於大陸當代小說大多承襲寫實傳統,他認為台灣文學面貌多元,文字細膩,「更具優勢。」

     白嘉琳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祕魯作家尤薩為例,認為文化不會造成讀者閱讀障礙,「好的文學不受此限。」

     為了突破台灣文學外譯困境,文建會與柏林文學學會二○一○年起合作推動「台德文學交流計畫」,甄選出夏曼.藍波安、劉克襄、鴻鴻、蔡素芬、駱以軍、甘耀明、吳音寧、吳明益、夏宇等九位台灣作家輪流至德國柏林駐村一個月;柏林文學學會近日則選派四位譯者訪台,展開文學翻譯交流。

     去年前往德國的夏曼.藍波安、劉克襄也分享德國行經驗。夏曼笑說不懂德語、不太會看地圖的他,期間還因想念海洋,從柏林搭車到漢堡去看海。當時有人問他,海洋文學是什麼?他回答說:「我是從蘭嶼來的,這個島上所有男人都會做的事,就是我的海洋文學。」

     劉克襄則在德國「異地內化」:「我有強烈的台灣意識,但在外鄉總自覺是小國寡民,所以努力把自己想像成當地人、了解當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