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40】

出版線上/誰怕七年級!

內容

出版線上/誰怕七年級!
 
【聯合報╱楊宗翰】 2011.02.19
在現今這種低版稅、低銷量、低注目度的「三低」年代……還是應該想方設法,集體展示台灣文學最新世代的表現及成績……

六年級中段班的我,自去年春天返台定居後,強烈感受到「世代」這兩個字的重量。每家媒體都在談「民國百年」,可見我也要卅五歲了;本土文學書銷售慘澹,但新浪仍毫無所懼、強勢襲岸,隨「出版大崩壞」而至的竟是「作者大冒現」;寶瓶、九歌等出版社將逆風視為順勢,集中資源、全力行銷陌生的新世代作者;新世代讀者則嗜黏臉書遠勝翻紙本書,愛雅虎維基多過辭海大英,更別說在旁還有虎視眈眈的電子書。

世代與世代之間,自然存有差異。「世代差異」四字有時極為好用:譬如每個世代都有各自的閱讀脾性與寫作傾向,部分前輩作家也慣於採「新世代」籠統概括他者(the other)之存在,以便建構鞏固自我(self)與同齡文友間的想像群體意識。「世代差異」一詞有時也容易讓人生疑:譬如跟我同世代的一位朋友難以抗拒漢字魅力,自力弄出一冊「復古」鑄鉛活字印刷詩集,年終居然進入某大網路書店的超級新人榜,差點成為其中最老的新人。只能說文學版的星光大道報名者實在太多,可見創作與閱讀的需求仍在——這當然算是好消息。壞消息是,如今各世代間的界線與特徵漸趨消散,在茫茫書海中要如何打團體戰?難怪陳宛茜一篇砲火四射的〈新世代面貌模糊?〉在《聯合文學》刊出後,馬上引起諸多議論與反思。

目前恰好介於二十到三十歲間的「七年級生」,正是台灣文學的最新世代。他們之中有些人已經出了第一本書,得了校內外不少文學獎,但苦於沒有全國性知名度;有些人則畢業不久、剛找到工作,寫作成為職場菜鳥期唯一的逃逸窗口。在現今這種低版稅、低銷量、低注目度的「三低」年代,他們拿文學環境沒有辦法,文學環境也對他們愛莫能助。但環境再怎麼惡劣,讀者都有「知」的閱讀權利,我認為還是應該想方設法,集體展示台灣文學最新世代的表現及成績。職是之故,我決心策畫出版《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三書,並打算繼續進行「戲劇金典」與「評論金典」的編選工程。秉持「老人所言不準確,同輩評價才中肯」的信念,每個文類皆採「七年級評選七年級」為原則,小說卷邀請朱宥勳、黃崇凱,散文卷邀請甘炤文、陳建男,新詩卷邀請謝三進與廖亮羽擔任編者,並請六人各自撰寫一篇長序。金典名單皆經每卷編者反覆討論,最後選出小說八家、散文八家與新詩十家,共廿六位備受期待的七年級金典人物。

數位時代應該要有數位出版策略,故三本《金典》皆以E、P同步製作,即紙本書(Printed books)與電子書(Electronic books)同時出版,並採取隨需印刷(Print on demand)技術,避免生產過剩,浪費地球資源。其實《小說金典》、《散文金典》、《新詩金典》入選的作者,無一不是真正的「數位時代人」,有能力在噗浪(plurk)、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或部落格(blog)上自成一家媒體——換句話說,人人都是總編輯。

這批真正的數位時代人,完全有理由無所畏懼:平面報刊限制太多、大門太窄?七年級不怕,因為網路空間幾近無限;紙張貴、印刷貴、出版困難?七年級不怕,出紙本書這麼麻煩,自己直接用軟體作電子書即可;書店不願多進貨、上架兩周便開始退書?七年級不怕,拿E-books到App store或Android market自製自銷,所獲更多。面對「什麼都不怕」的七年級寫作好手,《金典》的印行面市,說不定會成為這批創作者對紙本書最後的致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