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48】

書話題-桑德爾「正義」課 瘋到亞洲--《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內容

書話題-桑德爾「正義」課 瘋到亞洲--《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2011-03-06 中國時報 林欣誼
     課堂中,提問、回答、反駁、再提問……,透過辯論,公民精神於焉生成!

     「如果你是電車駕駛,在時速100公里的行駛中發現煞車失控,眼前軌道上有5名工人在施工,軌道往右的支線前方,則只有一個工人,這時你要直直往前開,還是往右轉?」若再修改一下問題,如果你是在天橋上目睹電車即將失控,你會把身旁的胖子推下去擋住電車,以他的生命換5個工人的生命嗎?

     這個「電車問題」讓人陷入兩難,一步步跌入思考的迴旋。而在偌大的講堂中,以迷人的風采對著學生拋出這個問題的人,便是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Sandel),這堂課程的名稱,叫做「正義」。

     〉〉桑德爾聲名遠播亞洲

     2009年,哈佛大學將桑德爾開設的整學期課程,拍攝剪輯成12個鐘頭的影片,在美國波士頓公共電視台播出,引起廣大迴響,更透過YouTube的網路流傳,引爆熱潮。

     如今,桑德爾的名聲已遠播亞洲,近年他在東京的演講一票難求;2010年3月他應邀到上海復旦大學演講,更吸引數百名學生「粉絲」提前好幾個鐘頭到會場占位,媒體也競相報導。近日,台灣出版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雅言),可說是集合他課堂菁華的書面版。

     雖以「正義」為名,但桑德爾強調的並非「正義」,原文書名副標是一個問句:「怎麼做是對的?」(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為了探尋何謂「對的」事情,他引導讀者進入理性思辨,從互嗆「我說我對就是我對」的層次,提高到真正民主的對話。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書中分為十章,從功利主義、市場角色、康德與羅爾斯的自由主義,談到公民意識等等。桑德爾以循循善誘的口吻,將哲學體系結合華爾街紓困案、募兵還是徵兵、同志婚姻合法化、弱勢族群是否加分進大學等等社會政治實例,以一個又一個拋出的詰問,讓人展開沒有止盡的思考。如他所言:「疑惑令人煩憂,搞不懂就覺得難受,這是哲學思考的一大驅動力。」

     今年58歲的桑德爾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不到30歲便以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成名。他自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教授政治哲學,這堂名為「正義」的課,吸引了超過1000名學生修課,成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近年來,他也受邀至歐洲、亞洲、澳洲等院校授課,帶領學生去思索自由、人權、民主與公民權利等議題。

     〉〉帶領學生反省與思考

     桑德爾說,民主社會總是充斥著是非對錯、義與不義的各種辯論,如有人支持墮胎權,有人視墮胎為謀殺;有人相信公平就是富人多繳稅來濟助窮人,其他人卻認為人民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被政府強迫徵收實在很不公平…。但唯有靠著理性辨證,才能在義與不義、個人權利與共善之間的紛擾地帶找出一條路。

     但他更提醒,這種道德省思不可能是一人孤單追尋,也必須公共參與努力,「光從自我內在掏答案,是不可能發現正義真諦或至善人生之道的。」在影片中,便可見到他如何秉持這樣的精神,加上生動、幽默的口才,讓整場超過千人的學生全都聚精會神,而上他課最大的魅力,就是一同參與那個提問、回答、反駁、再提問的論辯過程。

     課堂上,西裝筆挺的桑德爾,總是一邊發問,一邊在寬廣的講台上從容踱步,有時揮舞手勢,有時走下講台貼近學生。他會先舉例,然後詢問學生的正、反立場,要他們發言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比如:「你認為有錢人應該多繳稅嗎?財產權和宗教自由權有什麼不同?」或「代理孕母生產後反悔想留下小孩,可以毀約嗎?代理孕母要合法嗎?小孩可以被拍賣競標嗎?」

     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答案,就像道德從來不是黑白分明。在這些尖銳的追問中,他把學生逼上了反省與思考的路,而大學生們竭盡腦汁的論述,與他適時安插的笑點,則讓這個理應嚴肅的課堂變得引人入勝。

     從哲學名家,到通識課程的教授,桑德爾深信,培養人民善於反省思考的公民精神,以及對哲學的深刻理解,能讓民主社會更有能力面對政治與道德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