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76】

周末書房/革命尚未告別 --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內容

周末書房/革命尚未告別 --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聯合報╱張鐵志】 2011.03.12

推薦書: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麥田出版)

中國當代的現實,就是這片土地的大城小鎮中不斷上演的各種魔幻寫實故事;尤其那些背後承載著巨大社會矛盾的戲碼,往往讓人一面覺得不可思議,一面想要悲哀地流淚。

這些戲碼的布景曾經是中國前三十年的歷史:反右、大躍進與文革;但在現在這個以奧運與世博魅惑世界的強大中國中,這些人性的巨大荒誕與悲哀卻依然存在,只是舞台更光鮮亮麗。

小說家余華已經跟我們說了很多前三十年的故事。他的這本新書《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則帶領我們凝視這三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奇蹟底下的瘋狂與扭曲,並且不斷跳躍在歷史(他文革時期的少年回憶)與當下現實之間。

這書基本上不是一本小說,但我們仍見到一個極會說故事的余華;故事之外,余華還增添許多非虛構的材料:不論是經濟成長與不平等的數據,還是現實事件的新聞,因此構建出一個更生動而真實的中國。

因為真實,所以書中的十個詞彙即使不敏感,但必然四布「敏感詞」。本書第一篇〈人民〉,就掏出當前中國最刺激的敏感詞:八九。余華說,從小「人民」就是他們生活中的關鍵字,以至於他發明了「人民就是毛主席」這句話。但他真正認識到這個字的熱量,是1989年五月,北京市民聚在一起阻擋進城的部隊與坦克。

除了「人民」,余華的十個關鍵字許多都是從被政治強暴到後來被解放出來。有的轉變是讓他得以重新理解體會這些字的真實意義,如「魯迅」;有的如「領袖」,他說是三十年來貶值速度最快的一個詞彙:過去這個字只屬於一個人,現在各行各業都有了「領袖」。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的核心其實是一句話:「歷史在中國就像川劇中的變臉,短短三十年,一個政治至上的中國,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金錢至尊的中國。」這句話也以不同面貌在他不同篇章中出現。因此余華真正要寫的,是這個金錢至尊的中國背後正在燃燒的各種矛盾與殘酷:那些無處投訴的上訪者、悲憤自焚的被拆遷戶、被城管欺壓而刺殺城管的小販,因為貧苦而自戕的失業夫婦。這些不是小說的悲情故事,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新聞,只是大部分不會出現在台灣的媒體上(但中國媒體的報導頗多)。正如余華所說,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彷彿置身於一個奇怪的劇院裡,同一個舞台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

更重要的訊息是,這三十年的轉變雖然讓中國從上一場政治革命解放出來,但中國並未真正告別革命──革命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我們的經濟奇蹟裡,既有大躍進式的革命運動,也有文革式的革命暴力。」前者指的是不斷湧現的巨大雄偉建設,後者是中國底層社會每日上演的黑色荒謬劇:拆遷者以暴力打人、以推土機直接輾人,反拆遷者則以刀刺人、製造土砲反擊拆遷,甚至開車撞拆遷者。攫取全中國眼球的最新故事是去年聖誕節,一個上訪村長被卡車輾死,官方報告說是交通事故,許多草根群眾卻相信他是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的祭品。

余華曾說,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這段經歷決定了他在1980年代寫下這麼多的血腥和暴力,而後他逐漸溫和。但問題是,這三十年的另一場暴力革命,是不是會讓他,或者成長於這一代的作家,依然充滿血腥與憤怒之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