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41】

「150法則」連載/聰明的人活得比較久

內容

「150法則」連載/聰明的人活得比較久
2011/03/16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150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

聰明的人活得比較久


雖然聰明有它的內在優勢,但只有聰明還不夠。擁有愛因斯坦的智商有點像是擁有有史以來最強的電腦:令人印象深刻,但少了軟體一點用處也沒有。教育仍然是關鍵要件。如果不以知識和技能填滿心智,讓它可以挖掘探究,單靠天生的智商沒法讓你走多遠。


追根究柢,我們的智慧使我們成為人類──我們是所有物種中最成功者之一(如果不把甲蟲算在內的話;在所有描述過的動物物種中有四成是甲蟲……)。平心而論,如果我們少了根據過去累積的知識來思考問題的驚人能力,我們不可能在地球的每塊陸地上殖民、築起萬里長城、發現鐳、創作巴哈的清唱劇和莫札特的歌劇、登陸月球或發明網際網路。事實上,聰明對我們具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好處,我們不該批評它。智商對你是好的。


跟智商有關係


如果你生於一九二一年的蘇格蘭,IQ的縮寫可能會讓你想起一九三二年六月一日星期三,這一天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大事:沒有大批球迷為了看決賽湧入足球場,沒有意外的夏日風暴侵襲西部群島,佛斯大橋也沒有倒塌。事實上,就是平凡的夏天。不過那天你參與了一件相當特別的事。不同於平日的校園歡樂,你被帶到一間通風良好的大會堂裡參加智力測驗。或許回憶模糊,淹沒在生命中更重要的其他回憶之下。不過請你回想一下,你那天其實參與了一項引人注目的實驗。所有在一九二一年出生的蘇格蘭學童都加入這場測驗;這是一場在特定時間點對全國學生的學科能力進行完整又獨特的記錄。

你可能樂於得知,多年之後,你當天認真的結果並非無人知曉:它已經成為研究者的金礦。它所揭露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是智商、健康和死亡的關聯性。事實上,如果你正在閱讀本書,也許因為你是一九二一年出生兒童當中最聰明者之一。當然,我們早就知道智力、健康和死亡率彼此相關,不過我們總認為這個關聯性並非直接的,而是間接透過社會剝奪和教育機會所造成。有項由愛丁堡大學伊恩‧迪瑞(lan Dearie)所領導的大型研究發現,十一歲時的智商與你慶祝八十五大壽的機率較有直接關聯性。

提出這一點並非易事。迪瑞和他的研究團隊必須追蹤一九三二年IQ測驗的參與者,核對死亡紀錄以判定誰已過世或依然健在。一項以兩千八百位英國阿伯丁(Aberdon)居民作為次樣本的研究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證實智商會影響人們是否能活到七十多歲的機率。但是從資料中無法分別社會剝奪的影響和智商的影響。接著有人記得七○年代有項追蹤研究,對象是一群居住在佩斯利(Paisley)和蘭夫魯(Renfrew)且在一九三二年參加過智力測驗的人。這項追蹤研究著重在健康、工作和剝奪程度。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找到了五百四十九名男性和三百七十三名女性,他們都曾參加過一九三二年愛丁堡墨瑞學院(Moray House)智力測驗及七○年代的中年健康檢查,而他們在二十世紀最後二十五年間的生活則可以透過國家紀錄追蹤。

我們以一百作為全國人口的智商平均值,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智商落在八十五至一百一十五之間。伊恩‧迪瑞分析一九三二年墨瑞學院的研究資料,結果顯示若控制社會經濟階層和剝奪因素,則十一歲時的智商每下降一點,人們在七十七歲以前過世的機率就多增加百分之一。對於智商落於「正常」範圍底標(例如智商八十五)的人來說,這意謂他們歡慶七十七歲大壽的機率比智商一百的人低了百分之十五。

這個影響在低社會經濟組比寬裕家庭組來得強烈,反映出眾所皆知經濟剝奪對健康的影響。然而,這也清楚顯示社會、教育和經濟剝奪並不是智商相關死亡率的肇因,雖然它們各自顯然都有一些影響。原因一定在於更根本的東西。

最可能的解釋是智商為早期發育因素的指標,或者智商提供我們可以大致測量所謂「個體整體性」(organic integrity,所有身體系統運作的效度)的方法。例如,我們已知你在子宮裡的經驗影響你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也影響成年後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我們也已知這類風險與你出生時的體重有關,而出生體重部分反映出你在子宮中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出生體重過輕通常會影響兒時學業能力和智商。


聰明花蝴蝶


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稱頌約翰‧納許(John Nash)的天才(及他混亂的心智)。約翰‧納許是「納許平衡」(Nash Equilibrium)的發明人,一九九四年獲頒經濟諾貝爾奬。不過頭條新聞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在這個美麗心智後面是否有個美麗的身體──並非指電影中飾演納許的男星羅素‧克洛。事實上在我看來,我在學校和大學裡所認識的用功學生並非都很無趣、醜陋或肢體不協調。許多人擁有健美的體格,運動出色的人也不少。

現在看來這可能不只是道聽塗說而已。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家提姆‧貝茲(Tim Bates)的研究顯示,在超過兩百五十人的樣本中,智商和身體對稱度(依據手指、手和耳長的左右對稱)具有微小但顯著的關聯性。對稱度是我們辨識美醜的必要因素。所以美麗的人似乎平均來說智商較高,即使如同所有生物性的東西,也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個人表現。

這一點有個連鎖效應。已為大家接受的事實是,高個子的人在社會及經濟(美國華爾街和英國金融巿場)較為成功,他們也賺較多的錢。現在,同樣的關聯性似乎也出現於智商:多項近期研究證實,成人世界中智商和成功的關聯性。一項研究使用美國戰後嬰兒潮(指出生於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間的人)的縱向歷時樣本,發現智商每增高一點,收入就提高兩百三十四至六百一十六美元(雖然這不一定影響總財產)。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結果,不過他們也發現父母的社經地位具有連帶影響。顯然挑對父母有其好處,不過如果其他都失敗的話,只要你夠聰明似乎還是能夠改善狀況。

錦上添花的是,美麗的人似乎不只較有錢,他們的生育力也較強。數年前我與來自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University of Wroclaw)的同儕布加斯洛‧帕沃科斯基(Boguslaw Pawlowski)利用一個大型波蘭醫療資料庫,發現高個子男性不僅較可能結婚,也有較多孩子。以演化來看,他們有較高的配適度,相較於矮個子,對物種基因池有更大的貢獻。新堡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丹尼爾‧列托(Daniel Nettle)後來也提出相同的說法。他研究的是縱向樣本,而這些研究對象從出生起即被列入觀察追蹤(在他進行研究時,這些五十多歲的研究對象已經生育下一代)。

我們過去認為這完全只是因為高個子男性較具魅力,於是較可能找到伴侶生孩子。然而,現在看來,美麗的人似乎也較具生育力。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羅斯‧亞頓(Ros Arden)與其同儕近來研究一份以美國軍人為抽樣調查對象的報告,他們發現,身體對稱性與精子數量及死亡率有關。美麗的人就是較具生育力。人生是不公平的!


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心智


據說六○年代某個牛津學院的教授評估入學生的作法,是在他們走進面談教室時向他們丟擲橄欖球。接球不穩代表沒希望,如果把球抛踢進廢紙簍裡則馬上給予奬學金。這種挑選方式當然讓自命不凡的學院大皺眉頭。

然而,我記得,以學術團隊的表現來看,那間學院與其他挑選方法較正規的學院相比,絕不遜色。事實上,一項早在七○年代發表、針對教育成就的長期研究結果,應該會讓批評者閉嘴。它顯示典型強者並不是戴著眼鏡的傳統天才,而是全才型的人。強者似乎從運動至考試等各方面都傑出,更厲害的是,連社交圈也不例外。

這個稍令人意外的結果無疑反映出「一事成功萬事亨通」的事實。不過我想教育家的老格言「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心智」也不無道理。這並不是說運動型的人只是因為運動很厲害就成為聰明天才。但是積極參與運動可能提供符合聰明條件的必要成分。理由或許很簡單,與當今和內分泌相關的熱門名詞相關──內生性鴉片類物質。

內生性鴉片類物質也稱為腦內啡,它是身體自製的止痛劑,每當身體遭遇壓力時,腦內啡就會大量在腦內循環,緩和我們對於組織損壞感受到的疼痛。據信這個系統的設計是為了讓身體在因受傷而無法運作時能夠持續作用,好比說動物被掠食者抓到時。不過止痛和智能活動有何關係?答案或許就在「智力」中。

認為天才不需努力即可產生偉大作品的迷思已存在數百年,部分應歸咎於笛卡兒。他愛好藝術者的生活型態,習慣大半天都躺在床上,午后時光才大量生產天才作品。著名的勞倫斯(T. E. Lawrence)也有些貢獻,他說自己整個大學生涯上過的課頂多十多堂,卻輕鬆地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牛津學院(耶穌學院)。

不過,我的印象是這類說詞有百分之九十七屬誇大不實。他們一定隱暪了背後極辛苦的努力,通常是在大學圖書舘裡。勞倫斯對於中世紀十字軍城堡的傑出知識(他寫過一篇有關巴勒斯坦一處出土文物的報告)並非來自天賜靈感。我猜笛卡兒每天早上賴在床上除了打瞌睡以外還做了很多事。事實上他當時做的事可能就是所有數學家現今依然在做的事──也就是讓潛意識在大腦關機之下細細思量問題。……

************
 
書名:150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
作者:羅賓.鄧巴
譯者:黃薇菁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6日
 
關於《150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


你知道你最多只能擁有150個朋友嗎?超過這個數目腦袋就會開始當機!

你知道企業最經濟的規模是150人嗎?超過這個數目就得進行組織管理與重整!

古今軍隊基本單位約150人、部落社會組群大小約150人、

MSN初始連絡名單上限是150人、部分手機SIM卡儲存號碼上限是150人……

這一切現象背後就是150法則:人類活動最有效的組織規模。


這個神奇的數字「150」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我們老祖宗的生活型態,以及人類腦袋瓜子的演化過程。如果你知道150個人是大腦能夠維持有效人際關係的極限,下次當你看見別人臉書上朋友數破千,根本不用相信或眼紅;作為管理階層,你可以運用150法則維持組織效率,在必要時進行組織重整;作為市場公關專家,你可以運用150法則製造群眾效益,尋找有效的傳播管道……


在這本創新的書中,鄧巴教授透過演化的各種角度,觀察並解釋了許多看來有趣實則深具意義的人類社會行為,以及這些行為作為我們生活與生存的目的。除了150法則,書中提出各式例子,諸如:一夫一妻制其實跟我們大腦的精密度與大小有關;接吻和擁抱則是為了選擇免疫反應與我們互補的合適伴侶;伴侶出軌不忠可能是基於繁衍機率與育兒考量;女人愛八卦、男人愛炫耀其實對語言演化和擇偶大有助益;甚至歐巴馬之所以當選美國總統,也許只是因為他的身高和臉部對稱在社會與基因演化中占盡優勢!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06027

聆聽自己,聽懂別人/懂得聆聽 關係更美好
2011/03/15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張老師文化《聆聽自己,聽懂別人》】

 
書名:聆聽自己,聽懂別人─35堂讓生活更美好的聲音魔法課
作者:李明蒨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11/03/10 
 
內容介紹:


用心聽、開放地聽、接納地聽,豐富的聲音自然能傳入你耳朵,進到你心裡。

讓你聽出力量,維繫優質關係。

學會聆聽,讓生活更美好;善用聆聽,讓身心都健康;懂得聆聽,讓關係更美好;

活用聆聽,讓事業更順利;聆聽音樂,世界變得不一樣。


新書內容搶先看:


當音樂與身體共振

為什麼白天聽大提琴腦會昏?為什麼下班聽搖滾樂會緊繃?

為什麼睡前聽莫札特腦袋比白天還清醒?

認識音樂,感覺身體,才不會聽錯音樂。


巴赫的音樂

巴赫音樂有助數學邏輯推理,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佳音,但有人跟我反應,為什麼聽完昏昏欲睡?莫札特音樂能讓大腦變聰明,卻有家長跟我反應,為什麼孩子聽了音樂睡眠不安穩?看他們疑惑的表情,我告訴他們這些問題不只不奇怪,還是相當正確的反應。

我繼之反問:「請問你聽了巴赫什麼音樂?」「請問你在孩子睡前還播放莫札特音樂嗎?」前者回答是:「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者說:「為了讓孩子變聰明,我一整天播放莫札特音樂直到孩子入睡。」問題關鍵就在前述答覆中。

巴赫音樂有助思考數學問題,並非指所有巴赫音樂皆是如此,例如他的助眠名曲「郭德寶變奏曲」,聽了能夠安定精神、放鬆心情,與幫助學習無直接關聯。

音樂由音高、強弱、音色、節奏與速度等元素構成,任一元素有變化,音樂的特質隨即改變;音樂特質一改變,帶給人的影響也隨之不同。例如當音樂由強音轉為弱音、大調轉為小調、長笛曲改編由大提琴演奏、速度由快轉慢,任何變因帶來的共振不同,都須列入選擇音樂時的參考。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雖然保有巴赫音樂特有的嚴謹、細密、精準的對位風格,就像數學是由嚴密的邏輯構成的科學,理論上有助數學邏輯推理,卻會讓人昏昏欲睡,關鍵在於樂器的種類。這是由大提琴演奏的作品,大提琴是提琴家族中的低音樂器,低吟迴盪的音色容易使人放鬆,進而昏昏欲睡。

我常在課堂上實驗這首作品,不出五分鐘,昏睡魔咒開始生效。按下停止鍵,學生立刻醒來,體驗到短暫的放鬆。

與身體共振的頻率

物理上所稱的「頻率」,等同音樂上我們熟悉的「音高」一詞。聲音是一種振動的能量,有趣的是,音樂頻率不同,在身體產生的共振部位也不同。無須意念引導,只要自然地聆聽,聲音就會停留在相對應的部位產生共振。例如,高頻聲音停留在頭部,與頭部產生共振;中頻在胸腔;低頻在腹部以下。想了解頻率如何與身體共振,親身體驗是最佳解釋。

請分別找出下列不同頻率的音樂:帕格尼尼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莫札特第四號法國號協奏曲、巴赫第五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首先聆聽帕格尼尼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在高音域飛躍的小提琴旋律,好像正在為頭部按摩的靈活手指,聲音在頭部甚至頭頂共振著;接著聆聽莫札特第四號法國號協奏曲第四樂章,明顯感覺共振部位往下移至喉嚨或胸腔;最後是巴赫的第五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當中的薩拉邦舞曲,共振部位更往下移至腹腔。

法國耳鼻喉科醫生,同時也是聲音學博士的湯馬提斯,對聲音的研究極為深入。他相信高頻的聲音(三千到八千赫茲)會在腦中產生共振,影響人的認知功能,如思考、空間感、記憶力。此研究正好說明,為什麼聽莫札特音樂會變聰明?豐富的高頻率,正是莫札特音樂特色之一。即使為音域寬廣的鋼琴曲創作(鋼琴音域約在二十七點五到四千一百八十六赫茲之間),不難發現他的音符較多運用在高音域。天生樂觀開朗的莫札特,寫作出的音樂總是擁有清亮明朗的聲音特質。

高頻率的音樂首推小提琴作品,小提琴的聲音動輒四千赫茲以上,多聽小提琴對活化大腦極有幫助。科學家愛因斯坦偏愛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有其道理,每當遇到研究瓶頸,就拿起小提琴演奏莫札特音樂以幫助思緒暢通,還曾自稱其科學成就來自音樂。家長最在意的問題不外乎「聽什麼音樂可以讓小孩變聰明」?愛因斯坦的建議就是最佳答案!

中頻聲音(約在七百五十到三千赫茲之間),會刺激人的肺與情緒,是適合撫慰人心的聲音。中頻容易與胸腔產生共振,胸腔是呼吸、心跳所在,胸口感到窒息悶脹,呼吸心跳不順暢,相信是每個人傷心低落或是憤怒時的共同體驗,心理與生理相互影響,情緒變化直接反映在呼吸與心跳上。基於此,撫慰情緒就從舒緩呼吸和心跳做起。音樂選擇宜柔美、緩慢、中等音高,例如男中音、女中音、中提琴的樂聲,如同有耐心的心理醫生,幫助你慢慢舒緩積塞的情緒。

低頻聲音(約在一百二十五到七百五十赫茲之間),與腹腔產生共振,影響生理運作。腹腔是肝、膽、胃、腸等生理器官聚集處,低頻聲音直接與這些生理器官產生共振。聲波傳遞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按摩著緊張的肌肉,使之得到舒緩而感覺放鬆。很多人有此經驗,上課時不小心入睡,原因是老師說話音調不夠高昂,低沉單調的聲音容易使人放鬆,聽久了便昏昏欲睡。

持續聆聽低沉的聲音,確實令人感到放鬆無力,最適於在睡前使用。睡前聽低沉聲音,例如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或低沉沙啞的爵士嗓音,是睡前最佳的放鬆準備。

相反地,睡前聆聽高昂輕快的高頻音樂,勢必影響睡眠。許多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知道音樂有助大腦變聰明,整日要孩子聽莫札特,連睡覺也不放過,效果未必可靠。睡眠品質攸關白天的吸收學習,高頻聲音不斷共振著大腦,使大腦得不到歇息,難以獲得完全的休息,長期下來反而導致大腦過度緊繃,知識吸收力不彰。

高頻聲音適用於學習時段,睡前以低頻聲音調配生活,才是聰明的聽音樂安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