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99】

愛情的哲學/你的愛情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

內容

愛情的哲學/你的愛情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
2011/03/16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愛情的哲學》】

 
書名:愛情的哲學
作者:理察.大衛.普列希特
譯者:闕旭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13日
 
內容介紹:

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愛情,是人類永無止盡的話題。無數的小說刻畫它,令人沉迷,沒有一部電影能捨棄它,音樂若是沒有了它,根本不忍卒聽。沒有一件事能像它一樣撼動人心,讓人神魂顛倒、萬物失序。然而,我們對它的了解實在是少之又少。愛情到底是什麼?人類何時發展出愛情的?猿猴也會因愛而結合嗎?愛情的本質是什麼,繁衍後代、心靈交流、促進社會福祉、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大自然的一切清楚明白,是文化才讓愛情變得曖昧不明的嗎?男人與女人的性欲為何如此不同?「大胸部」的女人果真在演化上占盡優勢?大自然為什麼創造兩性?愛情是為了兩性的結合而「設想」出來的嗎?今天,誰會認真的說:「我愛你。」這樣說的人,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我們是否對愛情要求太多了?

無以數計的自我成長書籍曾對愛情進行描述,並從不同的片斷面向切入,彷彿為愛情帶來一絲曙光。從中我們似乎知道,如何讓愛情永不褪色,如何成為熱情如火的戀人,同時也理解到原來男女來自不同的星球!但是,這一切有什麼實質效應呢?讀到正確的那一本書,就能在愛情的道路上走得稱心如意嗎?

本書作者理察‧大衛‧普列希特企圖在愛情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中,整理出些許頭緒來。他運用各種科學研究,打造一把哲學思考的利器,爬梳愛情、解析人類感情,從人類基因的生物學觀點,到愛情的心理因素,以及現代愛情中個人與社會的種種糾葛。

閱讀本書,在作者的導引下,我們彷彿走進一棟愛情的博物館,穿梭在生物學、大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的樓層之間,悠遊於各種思想流派,參觀「男人與女人」、「愛情本身」與「今日愛情」的展間,隨著知性與感性的導覽,一一躍過愛情的跨欄障礙。讀完本書,你將再度睜開雙眼,以另一種目光觀看待愛情(沒有比較新或比較舊),對於愛情的「剪不亂、理還亂」,更有一番深刻體認點滴在心頭!


新書內容搶先看:


讓人昏頭的吊橋

  卡皮蘭諾吊橋(Capilano Canyon Suspension Bridge)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吊橋,一百三十六公尺,高掛在加拿大溫哥華北部的卡皮蘭諾河谷上。站在七十公尺高的吊橋上搖搖晃晃,腳踩著狹窄的木條,往下看是深不見底的山谷。

  膽小的人別想挑戰卡皮蘭諾吊橋。像這樣的地方,會讓人特別想要戀愛嗎?一九七四年,未攜伴前來的年輕男子,會邂逅一位美麗的妙齡女子。她會趨前詢問,是否願意協助她完成一項科學實驗?實驗內容是:請走到吊橋中央停下,感受一下周遭的景色,然後將自己的印象寫成一小段文字或畫成一幅簡圖。男士回來後,女子會給男士自己的電話,並說:「如果你對實驗結果有興趣,可以打電話給我。」有一半的受試者打電話來。

  策劃這項實驗的是多倫多的年輕學者,唐納德‧達頓(Donald Dutton)和亞瑟‧艾倫(Arthur Aron)。兩人一夕成名。其實,這項實驗與遊客看到風景後有何感想無關。他們唯一感興趣的是,回家後有多少男士打電話來?

  他們假設,走在令人頭暈目眩的吊橋上會讓人特別緊張,男士對年輕美女的情緒反應也會特別強烈;他們追求女人的意願將因此提高。

  作為對照組,達頓和艾倫請年輕美女再到另一座簡單的木橋旁重覆相同的實驗。結果,來電的男士不到百分之十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吊橋上寫下的感想比在一般木橋上的隱含更多的性暗示。如果假設沒錯,男人會把走吊橋的緊張感轉化為遇見年輕美女的興奮感。所以,吊橋晃得越厲害,男人對那位美女的興趣就越高。

  從吊橋實驗中得出相當有趣的結論:我們的情緒經常是不明確的,根本無法給它一個單一的解釋。感覺到某種情緒與理解這種情緒,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所以恐懼和緊張才會被那些男士誤以為是對異性有興趣的興奮感,而順利克服。達頓和艾倫稱此為「歸因錯誤」(attribution error)。說得白話一點,那些男士誤會了,他們搞錯自己的心意。

  一九六二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史丹利‧沙其特(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提出,身體的情緒反應和我們對它的心理詮釋是兩回事。沙其特主張,某些行為障礙或不良習慣,如厭食症、貪食症、憂鬱症、菸癮或吝嗇貪婪,都跟「歸因錯誤」有關。人類的情緒不包括厭食或吝嗇貪婪,這些行為並非由情緒引起,兩者之間沒有相應關係。當中出現某種過渡和轉化,而且是藉由心理詮釋的功能。對此沙其特提出了「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人類的感情由兩大因素組成,一是生理的#刺激#和反應,一是與此相應(或不完全相應)的#詮釋#。

  換句話說,我們只能擁有我們所詮釋出來的感情!當情緒引發想法和觀念時,感情於焉形成。想法和觀念是人類腦功能的一項成就,能夠解釋和延伸情緒的內容。

  當小孩興起某種感覺時,如果大人能給他一個明確的解釋,孩子通常會心滿意足。有了解釋,世界再度井然有序。大人也是這樣,當我們遇到不愉快的混亂感受時,如果有人能說出一番明確的道理,我們就會釋懷許多。

  達頓和艾倫的吊橋實驗似乎證實了這種心理機制。在情緒激動或緊張的狀態下,我們會產生移情或轉化作用。實驗說明了,對異性感興趣或談戀愛深受「情境」的影響。參加搖滾演唱會、舞蹈課、聖誕晚會、嘉年華會,或走一趟令人膽顫心驚的吊橋,都有助於我們墜入愛河,作用之大絕非市場買菜相遇可比擬。

  許多研究進一步指出,仔細校準體內的化學變化,實驗結果會更好。例如經過長時間騎自行車或馬拉松式的長跑後,身體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平均得花七十分鐘才能恢復正常。最關鍵的時間點落在劇烈運動後的十到十五分鐘,這是產生歸因錯誤的最有利時間。身體還處於興奮狀態,但心理已跟引發興奮的真正原因(劇烈運動)逐漸脫離關聯。此時若出現誘人美女,男人的注意力便會高度集中在她身上。

  非常態的情境有利於非常態的感情。經歷特殊情境所引發的高昂情緒甚至能強烈到讓人陷入愛河。不過,#能夠#如此不代表#必然#會如此。有一種情況曾讓許多人感到失望,男女在興致高昂的旅途中相識,並結為愛侶,回家後那股魔力頓時雲消霧散。沒錯,非常態和特殊性都會隨著時間而消褪,但它們是點燃愛苗的重要刺激。對我們而言,愛情本身就是一件「特別」的事。少了那份特別,愛情就無法成為愛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