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61】

城市邊陲的過渡地帶--落腳城市

內容

城市邊陲的過渡地帶--落腳城市
2011-03-20 中國時報 【藍佩嘉(台大社會系教授)】
     所謂的「落腳城市」(arrival city),是指位居城市邊緣的聚落,聚落居民來自鄉村或國外的移民,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鄉村與城市的混搭,也就是中國所說的「城中村」。

     我們在《無法無天》等電影裡看到的落腳城市,是充斥暴力與犯罪的貧民窟。本書作者桑德斯走訪了五大洲的數十座落腳城市,告訴我們,落腳城市其實是移民「奮力追求地位提升的地區」。落腳城市不但不是人口成長的肇因,反而因為居民逐步的都市化,而抑制人口成長。落腳城市也不是貧窮的泥沼,它們不斷把受過教育的第二代送往比較富裕的社區,然後再收容新來乍到的村民。

     本書提出了許多具爭議的重要論點。2005年在巴黎郊區發生的暴動,一般認為反映了移民社區的缺乏同化與文化衝突,本書反對這樣的觀點。許多伊斯蘭移民在家鄉時不包頭巾,反而在異地過著更加傳統的生活方式,其實遵循的是「一群受困的人所創造出來的移民文化」。這些燒汽車洩憤的二代移民,其實與法國青少年大同小異。問題關鍵在於這些社區高度邊緣化、人口密度低,無法形成互利互助的有機社群,造成移民在都市化過程中的停滯與阻礙。

     作者強調人際網絡對於移民整合的重要性。他發現,加拿大採取偏好招募高學歷移民的計分制,但相對於低技術移民,高技術移民落入長期貧困狀態的比例反而比較高。在鼓勵家庭類移民的法國,由於具有親族網絡的支持,移民的就業狀況則相對順利。

     作者繼而主張,移民聚居地是促成社會與經濟融合的最有效管道。因為落腳城市具有稠密的人際關係網,提供便宜住宅、入門工作與各項非正式資源,讓移民可以借到錢、買住宅、創立小生意,不僅成為移民在都市立足的平台,也提供未來社會流動的管道。

     然而,一個有機的落腳城市,不僅要靠移民的努力,也需要國家資源的投入。阿姆斯特丹也有許多類似巴黎郊區的移民聚落,這些低密度的住宅區,被稱為「小耳朵社區」,有如一座與外界隔離的孤島,僅靠有線電視與家鄉連結。1990年代中期,政府採取基進措施,拆掉所有的高樓,改建中型公寓,並容許住商混合,形成熱鬧雜亂的市集。政府也派駐地方安全巡邏隊、設置職業訓練中心,在附近規劃地鐵站,從而讓這個社區改頭換面,成為本地居民也感興趣的多元文化聚落。

     巴西的魯拉總統是出身貧民窟的城鄉移民後代。他在執政期間,選擇了幾十個貧民窟進行徹底改造。首先,由統計學家與製圖師進行詳盡的人口調查、地圖繪製,然後,居民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址與房產所有權證書,成為正式的市民,能夠享有福利、合法工作,但也必須開始繳納稅金和電費。之後,社區有了警察、路燈,公車服務,移民家庭也得以享有城市裡更多的教育與工作機會。

     對於全球化、國際移民、都市社會學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從此書中得到莫大收穫。美中不足的是,本書內容略嫌繁雜,對於不同國家與城市之間的體制比較,尤其是跨國移民與城鄉移民的差異,討論相對不足。透過全球的個案考察,全書呈現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結論,這不只是知識的分析,也是一個政治與道德的訊息,讓我引用作者精采的原文,作為結束:「在世界各地,對待落腳城市的態度是一種抉擇:建構社區的未來,或者確立社區沒落的命運。我們如果不關心這些新進人口,市郊就會成為充斥殘酷與暴力的地區,把我們內心的恐懼化為現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