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動年代的體制與反叛--《飛越杜鵑窩》
2011-03-20 中國時報 【劉霽(出版人)】
由米洛斯.福曼執導的《飛越杜鵑窩》,在1976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囊括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角、改編劇本5項大獎,可說是大獲全勝。傑克.尼柯遜如呼吸般自然地表現出主角那種騷動不安、遊走在狡詐與瘋狂之間、舉手投足都隱含某種爆發力的精神狀態,也因此本片成了他最知名的代表作,瀕臨瘋狂的張揚也似乎成了他銀幕上的代表性格。
電影原著是1962年出版,那正是整個美國社會都隱隱騷動不安的年代。越戰剛起,反戰與學運蓄勢待發,冷戰國家主義與藥物、嬉皮的鬥爭尚未檯面化,私底下卻已暗潮洶湧。作者成功捕捉這種氛圍,用一間瘋人院具體呈現出來:代表體制運作的「大護士」和代表反叛精神的主角麥克墨菲之間不斷地較勁抗爭,讓《飛越杜鵑窩》有如一本社會寓言。但如果只是一則寓言,這本小說恐怕不會維持經典地位直到今日。
對小說而言,撐起整個故事血肉的,是裝聾作啞的敘述者:印第安人布隆登。所有人都認為他聽不見,於是他得以暗中觀察著一切事態發展。但他並不只是無個性的說書人,而是一個背負著過去,分不清想像與現實,外表高壯內在怯弱,充滿矛盾的個體。讀者必須一同分享他的思索與成長,這也讓小說不僅只是鬥爭寓言,還寫出了人面對外在鬥爭時的掙扎探索。
電影《飛越杜鵑窩》也是經典之作,但礙於媒材特質,捨棄了敘述者布隆登的內在想像與心理變化,而將焦點放在瘋人院的氣氛營造和演員的表演上。這無疑是聰明的做法,因為影像強烈的感染力,不需多言就彷彿讓觀眾走進了體制與反叛的鬥爭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