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物-文學大師系列推手 童子賢
2011-03-27 新聞速報 【林欣誼】
擔心文化資產漸消逝,出資拍片,替鍾愛的台灣文學留下紀錄……
華碩創辦人之一、現任和碩聯合科技公司董事長童子賢,是電子業一個響亮的名字,也是文化界熟悉的人物──他是誠品書店的重要金主,與吳清友、侯孝賢、林懷民、楊照等人都是朋友;他熱愛歷史、文學、漫畫、籃球,會在上班時間帶著設計部門的員工去逛畫展,也會在大陸出差時,躲掉同事聚餐,只為驅車趕往上海一探張愛玲故居。
〉〉最初念頭:為了保存
他曾經說:「少年時代我的夢想與其是成為郭台銘,不如說是成為余光中。」因此多年來,他成了許多藝文活動的贊助者。這天,他一身西裝、一臉笑嘻嘻,現身在行人文化實驗室,被稱為「大頑童」的他,最新身分則是【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出品人。
2008年,童子賢在與好朋友廖美立(前誠品副總、現任行人執行長)閒聊中,萌生了為台灣前輩作家拍紀錄片的念頭。童子賢隨即出資挹注拍攝工作,「我最初的心情,是為了保存。」童子賢說,比如這幾年到大陸,他很感慨城市的急速變化幾乎把過去歷史消滅殆盡,但巴黎等歐洲大城市卻不是這樣。為了怕台灣的文化資產也不小心消逝掉,出資拍片,成了他替鍾愛的台灣文學留下紀錄最好的方法。
於是,廖美立與夫婿陳傳興接下策劃工作,歷經3年的籌備、拍攝,完成《兩地:林海音》(楊力洲導演)、《化城再來人:周夢蝶》、《如霧起時:鄭愁予》(皆陳傳興導演)、《逍遙遊:余光中》(陳懷恩導演)、《尋找背海的人:王文興》(林靖傑導演)、《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溫知儀導演)等6部紀錄片。
〉〉童年:全家人圍坐聽爸爸講故事
今年51歲的童子賢充滿活力,黝黑的臉龐、開朗的笑容,彷彿還帶著來自老家花蓮瑞穗的陽光。頂著科技大老闆的頭銜,他笑說最怕被分類標籤,「我不喜歡人家說這個人是企業家、那個人是文化人。我們其實都同時是設計者,也享受別人的創意,就像作家也得用手機,我下班後也會陪老媽媽看《飛龍在天》,我們在社會裡的角色很多元。」
因此,認為科技人不接觸文藝的想法對他來說莫名其妙,他反問:「如果台灣只剩下做主機板的晶圓廠,不是很無聊嗎?」而追尋他生命中最初的文學種子,則得回溯到童年。
童子賢口中的童年家庭時光,是一幅非常動人的畫面:「花蓮颱風多,我記得常常在停電的颱風夜,全家人圍坐在燭光下,聽爸爸講日本歷史故事或《三國演義》。」幼時成長的偏遠小鎮瑞穗,不止把童子賢養成一個滿山跑的野孩子,也因為當鐘錶匠的父親愛讀書,他們全家大小個個成了書迷。
當時瑞穗沒有書店,郵購是童家買書的管道。父親總是捨得花很高的郵資從日本買書,哥哥則買過《諾貝爾獎全集》。他自己最愛的是每期訂閱的《王子》雜誌,至今還難忘每次從郵局領了書,拆開包裝那一刻的開心心情。
離鄉到台北就讀台北工專後,他徹底成了文藝青年,從《紅樓夢》讀到鄭愁予、白先勇、楊牧等等,還擔任校刊編輯,笑稱:「不知有多少時光是在印刷廠度過。」連文壇新生代不見得知道的神州詩社,他都曾「恭逢其盛」。
〉〉強調:台灣創作最自由蓬勃
雖然曾留下數十萬字的創作,童子賢卻無意拿出來分享,他引述楊牧的話稱:「年輕時的文字,感情太多了。」但閱讀早已成了他一生的興趣,從武俠、歷史到小說無所不讀,現在還會跟小孩討論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
曾經從文學中獲得的快樂,童子賢永遠不會忘記,更不願意讓它在下一代的成長經驗中消失。他感性地說:「在整個華文世界中,台灣的創作能量是最自由蓬勃的,我非常珍惜。」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涵蓋6位重量級作家、高資金與高規格拍攝,加上與多位學者的合作,過程曾遠赴北京、西雅圖、愛荷華等地,共訪談了文壇數十位作家與評論者,儼然是台灣文學史的重現,面向之廣前所未有。
以企業家身分資助藝文活動,童子賢表示談不上想拋磚引玉,這只是他「個人興趣」,若說使命感也只「一點點」。拍攝過程中,他給予拍攝團隊很大空間,僅偶爾抽空以「書迷」身分跟拍。他以一貫輕鬆口吻說:「我不想拍得太嚴肅,只希望年輕一代能從中感受到文學的樂趣。」
但沒想到,拍攝計畫所花費的時間、動員的人力遠超乎他想像,成果也超過他原本的期待。他不禁以作家數年練成一本書的「慢工細活」比喻,文創產業不能求急求快,台灣擁有迷人的創意能量,絕對不應被商業化的快速步調所吞噬。因此,寄望未來,他希望作家電影系列能繼續拍下去,從6位到10位、50位、100位……。
就像童子賢如今堅持的,即使身為誠品最大個人股東,他卻總是在巷口街角的社區小書店買書,因為他深知:「一個地方有各式各樣的小書店,文化才能百花齊放啊!」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4月9日至5月6日在國賓長春影城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