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99】

天才密碼/掌握對的學習方法 每個人都可以是天才

內容

天才密碼/掌握對的學習方法 每個人都可以是天才
2011/03/21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天才密碼》】

 
書名:天才密碼
作者:丹尼爾.科伊爾
譯者:傅季強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17日 
 
內容介紹:

三個要訣,凡人也能成為天才!

是什麼獨特訓練賽制,讓巴西坐擁足球王國多年,

不僅人才輩出,華麗又撲朔迷離的腳法,讓世人嘖嘖驚奇?


為什麼一家俄羅斯網球俱樂部,只有一個室內球場,

卻訓練出多位高手,打進世界二十強的女子選手,甚至比全美國還多?


天才的祕密就藏在大腦裡。


多用腦、多練習,腦中神經絕緣物質「髓鞘」就會悄悄増生,讓大腦更加靈活。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科伊爾歷時兩年,實地走訪九個所謂的「天才產地」,

歸納出天才的三項學習要訣:深度練習、點燃熱情、大師指導。

新書內容搶先看:


巴西的足球祕密


就像眾多球迷一樣,克里夫(Simon Clifford)也為巴西足球員深深著迷,特別是那舉世無雙的華麗腳法。但與多數球迷不同的是,他決定前往巴西,看看是否能發掘他們培養技能的祕訣。克里夫是一位足球教練,任職於英國里茲(Leeds)一所小學,這趟旅程可說是極具野心的計劃。

到了巴西,克里夫花費大量時間,探索幅員遼闊的聖保羅,晚上睡在蟑螂肆虐的宿舍,白天抄寫筆記。他看到許多預料中的事:熱情、傳統、有組織的訓練中心、長時間的訓練(巴西足球院校的青少年球員,每週練習二十小時,而同級英國球員每週只練五小時)、貧民窟、球員絕望中不顧一切的眼神。

但克里夫還看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一種奇怪的遊戲,類似足球,球大約是普通用球的一半,但是重兩倍,幾乎沒有彈性。球員不在開闊草地球場訓練,而是在籃球場大小的混凝土、木板、泥土場地比賽。一隊不是十一位,而是五、六位球員。球員似乎都嗑了安非他命,比賽節奏明快,速度驚人,這種球賽比較接近籃球或曲棍球,不太像足球。這種賽制包含一連串快速、精準的傳球,而且攻守兩端不停地轉換。這種比賽在當地稱為「futebol de salão」,就是葡萄牙語的「室內足球」,一般則稱「五人制足球」(futsal)。

克里夫說:「我很清楚,這就是巴西足球技巧的祕密,我找到關鍵的環節了。」

一九三○年,一位烏拉圭教練發明五人制足球,做為雨天的替代訓練方案。巴西人很快就愛上了它,並在一九三六年制定規則。此後,五人制足球像病毒般四處流行,特別在擁擠城市裡,也很快在巴西體育文化中,佔據獨特地位。其他國家也玩五人制足球,但唯有巴西特別狂熱,部分原因是,這種球賽在哪兒都能踢,對草地球場稀少的國家來說,是個很大的優勢。五人制足球在巴西街童間的風靡程度,大概只有美國貧民區孩子迷戀街頭籃球的景象足堪比擬。

根據《室內足球歷史》(History of Futebol de Salão)一書,巴西主宰這項運動的正式版本,三十八場國際比賽中贏了三十五場,但數字只能顯示出,巴西投入這種本土運動的時間、努力和能量。《足球:巴西生活風格》(Futeball: Soccer. The Brazilian Way)作者貝羅斯(Alex Bellos)則表示:「五人制足球孕育了巴西的靈魂。」

這也反映在巴西球員的傳記中。從比利開始,幾乎每個頂尖巴西球員,在兒童時期都玩過五人制足球,一開始在自家附近,後來在足球學院。在那裡,七歲到十二歲的球員,每週要練三天的五人制足球,進階球員則要投入數千小時訓練。舉例來說,偉大的祖連奴曾表示,十四歲以前,從來沒在草地上踢過全場足球賽。而羅賓奴也花一半訓練時間,投入五人制足球,直到十二歲為止。

五人制足球

小羅納度的招牌「牛尾巴」腳法,像玩溜溜球地把球挑進帶出,哪來的?來自五人制足球。羅納度在二○○二年世界盃,用腳尖捅球(toe-poke)破網,也是源自五人制足球。其他動作像是後腳跟射門(d’espero)、頭錘傳球(el barret)、高吊射門(vaselina),通通發源於五人制足球。

當我告訴米蘭達,我以為巴西足球員是在沙灘上踢球鍛練技巧,他笑著說:「記者搭飛機來,去海灘照照相、寫故事,但偉大球員不是來自海灘,而是來自五人制足球場。」

利物浦大學的研究指出,五人制足球員接觸球的時間,比起一般足球員,每分鐘足足多了六倍。較小又較重的五人制足球,需要更精確的控球技巧,能訓練球員的控球準確度。教練指出,不能光把球踢向前場,擺脫嚴密防守以及精確傳球也非常重要。在五人制足球賽中,尋找角度和空間變得更加重要,還要能迅速反應,和隊員一同進攻或防守。球的控制與視野也很關鍵,所以,當五人制足球員出戰全場足球賽時,會覺得發揮空間無比寬廣。

在聖保羅,我和米蘭達博士一起觀賞職業足球賽,他竟然可分辨踢過五人制足球的球員。從球員持球方式,他就能看得出來,他說,有經驗的球員並不在意防守者有多靠近。米蘭達博士還說:「時間緊迫加上空間不足,等於更優秀的技巧,五人制足球,就是巴西球員即興發揮的實驗室。」

五人制足球將所有技能訓練,濃縮到小空間裡,讓球員處於深度練習區,犯錯、再矯正,不斷提出解決辦法。這種小型球賽讓球員接觸球的機會多六倍,比起廣闊、有彈性的標準足球賽,不知不覺學得更快。雖然巴西足球成功的原因,不單只有五人制足球,其他為人熟知的條件,像是氣候、熱情,也很重要。但五人制足球能做為槓桿,讓其他因素發揮得更具威力。

看到五人制足球,克里夫非常興奮,回英國後辭去教職,在自家空房間裡成立了「國際室內足球聯盟」,針對小學生和中學生,開發足球訓練計劃,並將之命名為「巴西足球學校」,還根據五人制足球,精心設計一系列課程。為了營造氣氛,克里夫還用手提音響播放森巴樂。

讓我們以更冷靜客觀的態度,來檢視克里夫的行動。他打算來場實驗,看看巴西足球天才工廠,能不能透過這個小型足球遊戲移植到國外。他相信,藉著五人制足球,巴西耀眼的足球魔術,能夠在漫天煤煙、寒冷的里茲扎根。

當里茲居民聽到克里夫的計劃,覺得似乎有點意思。然而,實地看到學生踢球的奇觀時,都不禁笑了出來,並覺得是一場鬧劇。幾十個蒼白、粉頰、粗頸的學童,追著一顆又小又重的球踢,還配合森巴樂,學習華麗腳法。好笑是好笑,不過,克里夫是認真的。

四年後,克里夫旗下的十四歲組球隊,贏了同齡的蘇格蘭國家隊,又接著擊敗愛爾蘭國家隊。當時隊上的孩子理查茲(Micah Richards),目前效力於英國國家足球隊。克里夫的巴西足球學校,已擴展到全球十幾個國家,他說,更多明星會陸續誕生。

量產藝術家的學徒制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統計學家班克斯(David Banks)寫了一篇論文〈天才集中論〉(The Problem of Excess Genius)。他指出,天才並非均勻分布在不同時空,而是忽然成群出現。

一四四○年至一四九○年的佛羅倫斯,五十年間,佛羅倫斯的人口比現在的屏東縣潮州鎮略少一些,卻塑造出有史以來最輝煌的藝術成就。一位獨世天才還容易解釋,但在兩代間冒出一大群天才?這是怎麼回事?班克斯列出傳統上對文藝復興盛世的解釋:經濟繁榮、和平世代、思想自由、社會流動以及典範作用。

班克斯表示,這些都是可能原因,從表面上來看,非凡好運將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激發了文藝復興。但他接著寫道,這些因素與歷史紀錄相矛盾,儘管社會具有流動性,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並不格外繁榮、和平及自由。事實上,這個城市正努力從一場瘟疫中復原,世族間的激烈戰鬥撕裂了佛羅倫斯,教會的鐵拳統治也牢牢地把它掐在手裡。

因此一般人會想,或許正因為殺戮爭鬥、疫病肆虐、教會束縛,佛羅倫斯才得以興起。然而,這種邏輯也被自己的重量壓垮了,因為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不勝枚舉,卻未曾產生任何藝術天才匯聚的現象。

讓我們透過深度練習的鏡頭檢視這個現象:佛羅倫斯藝術家到底在做什麼?他們是怎麼練習的?練多久?

後來發現,當時有一種新機制,稱為「工匠行會」(craft guild),佛羅倫斯正好位於這波社會變動的震央。行會是織工、畫家、金匠等的組織團體,用來規範競爭守則和管理品質,有如現代企業,擁有管理階層和嚴格規範,來決定入行標準。而工匠行會最擅長的就是培養人才,以學徒制立基,男孩七歲開始學習技藝,必須與師父同住一段時間,約五到十年。

學徒就在師父的指導下工作,通常師父也擔任少年的法定監護人。學徒從基礎學起,沒有講課、也沒有理論,而是透過實做鍛練技術,像是混合顏料、準備畫布、磨利鑿子等等。師徒間既合作又競爭,過幾年學徒就能升為技師;如果技術夠精熟,最後還可晉升為師父。這個系統建立一連串師徒關係,師徒間經常造訪彼此的工作室,相互切磋技藝。

學徒花了數千小時不斷學習,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看看米開朗基羅,從六歲到十歲,他與石匠師父同住,在學會念書寫字前,就開始學習掌握錘子和鑿子的技巧。雖然他曾上過學,但讀得不開心,後來索性放棄學業,師承偉大的吉爾蘭達。米開朗基羅參與過大型專案,有機會在佛羅倫斯最宏偉的教堂內素描、臨摹、雕刻壁畫。

後來,米開朗基羅接受雕塑大師貝爾托多(Bertoldo)指導,並受教於其他名家。二十四歲之前,他是個鮮為人知的藝術家,直到雕塑出成名作「聖殤」(Pieta),米開朗基羅才一炮而紅。當時大家都說「聖殤」是天才的傑作,但作者不敢苟同。米開朗基羅後來說:「人們要是知道我曾付出多大的努力,才成就今天的地位,聖殤看起來就不會這麼傑出了。」

學徒制的修習時間長,很早就接觸各種材料、學習專業技巧,進而與師父一同創作,這能讓平凡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具備高度藝術技巧。科爾(Bruce Cole)在 《工作中的文藝復興藝術家》(The Renaissance Artist at Work)中表示,文藝復興時期普遍認為,藝術可以透過教導習得,開始是研磨顏料、複製臨摹,然後依照師父的設計來做,最後創造自己的繪畫或雕塑。

一般人認為,文藝復興藝術家是難得的天才。事實上,他們就像普通人一樣。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花了數千小時進行深度練習,來刺激和優化神經迴路、糾正錯誤、相互競爭以及提高技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