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176】

書人物-搞怪兒童何景窗推出首部作品《想回家的病》

內容

書人物-搞怪兒童何景窗推出首部作品《想回家的病》
2011-04-09 中國時報 林欣誼(本報記者)
     亮綠色的背景,配上歪斜的毛筆字,何景窗散文集《想回家的病》(黑眼睛)的封面設計,如同她獨特的文字風格,都在宣示一種非主流的姿態:不管現在的文學潮流、不願規規矩矩上路。作為文壇出道的處女作,35歲的何景窗,的確讓人驚豔。

     搞怪兒童的童年紀事

     閱讀《想回家的病》是非常特殊的經驗,何景窗從頭到尾以一個幼稚園孩子的口吻敘述她的家庭與學校生活,一氣呵成。童年場景歷歷在目,讓人彷彿親見了那個老是躺在沙發看電視、盼望開水果店的媽媽早點回家的小孩。因為文字太引人入戲,讓人更好奇這個搞怪兒童長大後,究竟是什麼模樣。

     結果,現在的何景窗拿著自己的新書說:「我坐在捷運上看這本書,看幾頁就很受不了,覺得裡面那個小孩一直吱吱喳喳,好吵!」她笑了笑,眼前的她,與書中那個話說個不停的小孩,兩個何景窗交疊在一起,既是成人,又是幼兒,忽而重疊忽而分離。

     何景窗短髮、中性打扮,卻隱藏不住眉下那雙長睫毛的漂亮眼睛。就是透過這雙眼,她帶我們看見了那個用童言童語構築起來的奇異世界。直到現在,她說話還會像小孩般和緩地咬字,常常感覺自己沒有長大,在心中呢喃:「這世界好複雜,我還是不太懂。」

     何景窗1976年生於高雄,媽媽在菜市場賣水果,爸爸是退伍軍人。身為么女,她童年最深的感受卻是孤單。不是缺少愛,而是出生時爸爸已年過半百,哥哥大她9歲,姊姊大她13歲,在大人們忙著做生意、上學時,她是在家巴望著他們回家的唯一小孩。

     帶著從3歲開始驚人的記憶力,她在書中「退縮」成幼稚園的自己,描述對生活的所思所感。例如寫媽媽出國玩時,她多麼擔心「媽媽是否還愛我?媽媽會不會被掉包?」寫她跟老師講「我是男生」所以戴了發給男生的鴨舌帽回家,被哥哥和爸爸「一直笑一直笑到發出豬的叫聲也停不下來。」寫她被爸爸抽打時故意尿濕一地,看他是否會嚇到住手;以及如何趴在有錢同學家窗口,讚嘆那童話般的裝潢……。

     從小夢想當作家

     高職畢業後,何景窗被爸爸逼去加工區的工廠上班,做了不久她便跑去考二專讀美工,曾上台北在國華、聯廣等大廣告公司工作,後來又考進南藝大音像紀錄管理所,這也是她大量閱讀的階段,4年前則陪女友到英國讀書,去年底剛回台。

     從南台灣的市場和加工區出走,還繞到了世界另一邊,但她從沒忘記自從小學作文課被老師稱讚過,就開始夢想當作家的志向,最喜歡的小說家是馮內果。但她說在這樣的家庭中,「作家」不是家人預期的職業。出版第一本書的現在,爸媽已經在天上了,兄姊的反應則是「靜默」。不過姊姊還是會半開玩笑地對她說:「來,把寫到我的部分唸給我聽!」

     不斷探索童年與家庭

     何景窗寫詩、寫散文、寫小說、寫劇本,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想回家的病》是她在英國期間發表在《中華日報》副刊的專欄結集。在這個長達3年的專欄,她讓心中古怪的小孩透過每周一次的書寫發聲,最希望的讀者也是「小孩」,若問這樣的筆法有何淵源,她笑說:「我喜歡《小淘氣尼古拉》。」

     她表示,童年與家庭是她不厭其煩持續探索的題材,就讀南藝大時她也拍過一部家庭紀錄片,「那時我更憤世嫉俗,對於成年人的作為非常不體諒。」

     如今,兄姊仍像另一對爸媽照管、擔心著她的生活,擔心的很大一部分,來自她的同志身分。何景窗從不諱言自己是女同,也曾參與知名廣播節目「拉子三缺一」的製作、主持工作,目前還想將累積十幾萬字的海外女同志採訪稿出版成書,進行同志運動相關書寫。

     雖然文學生涯剛起步,何景窗卻深有所感地說:「寫作是一件自私的行為,對身邊的人都很虧欠。」她眼神低低看著地上,但彷彿可以窺見她腦子裡的想像力正奔放亂竄。她說,希望世界越單純越好,生存要盡量歡快,這樣的信念,如同她對書寫的信念,都是辛苦但卻想一直堅持下去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