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62】

晃動的鏡頭如何定格顯影?--《辛亥:搖晃的中國》

內容

晃動的鏡頭如何定格顯影?--《辛亥:搖晃的中國》
2011-04-30 中國時報 【果子離(文字工作者)】
     辛亥革命是有爭議的題材,張鳴是有爭議的學者,這回張鳴刻意採用散文體寫作,以「文字瀟灑」自許,難怪《辛亥:搖晃的中國》一出版便惹來議論紛紛,掌聲噓聲並起。

     辛亥革命這題目不好下筆,兩岸都以政治力介入,以致史實經過篡改、變造而被扭曲蒙蔽。許多相關史事,以前不敢講、現在不忍說。從籌拍國父紀錄片所引發的「國父天真說」爭議,到孫文是不是唯一的國父,政治到學界,政府到民間,為此吵得沸沸揚揚,過程中卻暴露出,我們對辛亥革命的認知,不是浮淺就是僵固。然歷史終須回歸歷史,張鳴為這場革命的人事地物畫像,告訴大家,許多事你一直以為這樣,卻可能有別的模樣。例如,依讀史經驗,王朝覆滅前一定民不聊生、變亂四起,但張鳴說,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社會「相當安定」,而中國積弱不振的首惡慈禧太后,甚至是位改革者。這些都在挑戰我們既有的認知。

     張鳴以圍繞革命而來的幾個關鍵詞,討論革命成敗的偶然與必然,裡頭不乏個人見解,但因為不用註腳,其中曲折不能透過註解詳說,讀者認同便會心點頭,不以為然則皺眉不悅。但正因如此,文氣寫來淋漓酣暢。

     歷史書寫,易寫難工。教科書與學術論文枯燥生硬,而時下流行的講史或網路書寫,部分寫得不壞,有些卻失了手,活潑不成反油滑。張鳴的寫法,取各家之長(依其自謙,叫混搭),筆調帶點野性,態度卻拘謹,形成特別的魅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