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叛逆 《飛越杜鵑窩》、《在路上》垮世代經典新譯
2011-05-03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美國五、六○年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又譯為垮世代)強調以離經叛道、狂放不羈的文學精神,挑戰傳統價值,其中尤以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威廉.布洛斯等為重要旗手。台灣近日推出垮世代兩部重要作品新譯本:凱西(Ken Kesey)的代表作《飛越杜鵑窩》與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
一九六二年出版的《飛越杜鵑窩》以一間與世隔絕的精神病院為背景,書中呈現這家精神病院扭曲人性的管理方式,醫護人員與精神病友成了互相角力的兩大陣營。醫護人員進行高壓管控,病人中出現了許多刻畫生動的角色。
《飛越杜鵑窩》宛如一則社會寓言,以「瘋癲」隱喻各種不適應於社會體制的人們,這座隔離精神病患的醫院,象徵社會威權如何以極端方式規訓人民、鎮壓異己,也呈現了現代民主體系中多數暴力形成的矛盾,被視為美國六○年代嬉皮時期的反文化運動經典。然而,書中將女護士描述為冷酷怪獸、把黑人工友描寫成變態殘酷,曾被批評強化男與女、黑人與白人的二元對立。
當年年僅廿七歲的凱西以這部處女作一炮而紅,一九七五年由傑克.尼克遜主演的同名改編電影,也名列影史經典。電影以活躍的麥克墨菲為主角,原著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則是具有印地安血統、綽號「酋長」的病人布隆登。
在寫作這部小說前,凱西曾在一家醫院接受長達六個月的藥物實驗。當時他一周一次到醫院一間上鎖的小房間中吞藥丸、打針或喝藥水,然後接受測驗。實驗結束後,他到這家醫院應徵上任護士助理,工作之餘帶著筆記本觀察,為寫作累積素材。
凱魯亞克一九五七年推出的《在路上》則以半自傳體描繪他與一群朋友開車橫越美國大陸的歷程。他在自由放蕩的旅途上一邊體驗底層生活,一邊探索生命意義,同時縱情於性愛與毒品,以這股自由解放的叛逆精神,奠定垮世代的基調。
數十年來,《在路上》的電影版權幾經轉手,二○○九年終於開拍,由切.格瓦拉傳記電影《摩托車日記》的巴西導演沙勒斯執導,名導柯波拉擔任製片,預計今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