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79】

書評-火車 火車行對佗位去《台灣鐵道文化志》

內容

書評-火車 火車行對佗位去《台灣鐵道文化志》
2011-05-07 新聞速報 【古庭維(鐵道文化協會副會長、《鐵道情報》總編輯)】
     近年來,各種與鐵道或火車相關的活動興盛,從收集戳章的小冊子狂賣數萬本,到郵輪式列車賣座奇佳,鐵道文化活動儼然成為流行。距今20年前,支線一條一條停駛,珍貴建築和車輛幾乎不可能保存,更不會出現主題列車的活動,對照之下,今天的環境簡直是鐵道愛好者的幸福年代。社會風氣有如此轉變,一切的起始點就在1990年8月,洪致文於《中國時報》寶島版發表鐵道專欄,兩年後再結集成《台灣鐵道傳奇》(時報),一股鐵道風潮隨之席捲台灣社會,是台灣鐵道趣味史上叫好又叫座的經典名作。

     鐵道文化之所以風靡,在於它是庶民社會的共同記憶,可以輕易地引起共鳴。權威體制的國家,人民幾乎不可能發展任何興趣,戒嚴時期甚至連拍攝火車都是違法的。於是台灣人對火車的感情,在長年壓抑中累積能量,最後形成了美麗花火,大鳴大放。然而,鐵道文化在今日看似已成為顯學,核心價值卻有所失落。因為,珍貴建築和車輛的破壞從未停止,許多活動在過度的商業包裝下,往往與文化傳承脫節。

     這20年來,洪致文持續觀察鐵道文化,近日出版《台灣鐵道文化志》一書,探討鐵道趣味黎明期以來的各種現象。在鐵道趣味已被社會認同的現在,本書從再次詮釋鐵道文化的內涵開始,不論狹義的車站車輛各種設備,廣義的文學詩詞歌曲創作,以及各種趣味面向,作者以對鐵道入微的觀察為基礎,佐以本身對科學及人文的博學,啟發讀者對鐵道文化全面性的認識。

     建築和車輛的保存歷程,是非常精采的一段內容。彰化扇形車庫是鐵道建築保存革命始祖,台中站是經典車站保存先鋒,舊山線則是台鐵史上第一條因發展觀光而恢復運轉的舊鐵道。回顧珍貴火車的拆除事件中,作者以犀利的筆鋒,指證歷歷,相關單位屢次違背承諾,20年內3次毀滅性的破壞,已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對於許多事件,作者並非一昧批判,而是以精準的分析,根據文化本質提出看法。不論是奮鬥有成,或不幸失守,每一段歷程,都值得不同世代的讀者認識,因為成果真的得來不易。直到今天,藍皮的古董柴油車,是台鐵現存唯一戰前製的動力客車,依然遭棄置不顧。首善之都台北市,依然漠視台鐵舊禮堂和華山車站無可撼動的文史價值。鐵道文化的環境,真的隨社會重視而改善了嗎?

     對作者的忠實讀者來說,本書可能因部分內容已多次闡述,較不具新鮮感,也可能認為書中珍稀的老照片不夠多,而感到不過癮。然而,對20年來鐵道文化現象如此全面性、系統性地重整,正是這本新作最重要的價值核心。書中許多色塊或圖形的安排,也都有源自鐵道趣味的巧思,讀者不妨用心觀察,也體會忠於原味、尊重文化的創意展現。

     當這本著作定位在領導者的宏觀視野時,相對較弱的版面規劃和圖片處理,難免令人失望。即便如此,仍不減其代表性及重要性。1930年代設計台北、嘉義、台南等車站的宇敷赳夫技師,曾對看似平庸的工場建築有所評論:致力追求機能展現而沒有雕琢的建築,一定也會呈現一種深刻的美感。缺少精緻的設計,《台灣鐵道文化志》以紮實的內涵,引領讀者再次認識台灣鐵道傳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