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生活/從「詩」開始的美好生活
2011/05/12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更好的生活》】
書名:更好的生活
作者:吳岱穎、凌性傑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1/05/13
內容介紹:
徐志摩的詩說,在黑夜的海上,我們互放的光芒。
我們說,當互放的光亮暗下以後,這世界仍有其他的光亮可以相信。集詩人、作家、老師身分於一身的吳岱穎與凌性傑,帶領大家進入詩歌的大海,精選徐志摩、馮至、卞之琳、余光中、商禽、鄭愁予、隱地、楊牧、吳晟、陳育虹、陳義芝、陳黎、向陽、羅智成、莫那能、焦桐、顧城、瓦歷斯‧諾幹、海子、許悔之、林婉瑜、羅毓嘉、林育德等二十五家詩作討論。從徐志摩到林育德,時間縱橫七、八十年,空間從臺灣綿亙至整個中國大陸,可謂是一本全方位頗具代表性的抽樣性詩評和詩賞析選集;在詩句間行走,娓娓道出許多生命的故事:在興趣與責任間抉擇、為師者與學生間難以言喻的情感聯繫,以讀一首詩起,面對生命這個又苦又甜的命題。
無立足之地,以性命相搏,用故事來換。
現實生活是張夢之網,太多時候,我們在裡頭迷路跟自我禁錮到不知所以。
詩人來開藥引,藥單上一首首都是詩的名。
心靈的黑暗跟夢想無邊無際,是詩,讓所謂的現實成立。
務必睜大眼看清楚恐懼跟慾望的規模,無論青春還是年少,在詩裡,都能找到答案。
去讀一首詩吧,同時認真地去生活。
當自己的存在被打開的時候,也就是世界開啟它自己的時候。
新書內容搶先看:
我在……
隱地〈人體搬運法〉
每天每天,我搬動著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從此到彼,或是從彼到此。偶爾搬動著他人,偶爾也被他人搬動,這之中便有許許多多關於存在的感受,值得記憶與訴說。
長久以來,不同的交通工具影響著我的視野,主宰了我認識世界的速度。移動的狀態不同,感官知覺就有了差別。國中時期越區就讀,花好多時間在等公車、坐公車。夜間補習完回家的路上,我總是不願意面對自己那怕生又疲憊的心靈,在公車上恍神、昏睡,因此常常坐過站。過站之後,到馬路對面等回返的公車,心情總是沮喪。尤其夜色迷離的雨夜,我隻身佇立於無話可說的昏燈下,更添蒼茫之感。潮溼的世界上,我就這麼站著。沉重的綠色書包裡,裝滿了青春期的迷惘,以及過於空幻的理想。我很懷疑自己到底是誰,為什麼一定要如此惶然的活著?人生有沒有其他的路,有沒有不同的走法?
我可以自由的移動身體,可是教育體制讓我不自由。那時想著,如果可以,我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拒絕這種牢籠似的生活,以及永無止盡的考試折磨。五點半起床,對鏡刷牙漱洗完畢,接著拎起書包衝向公車站牌。這就是日常,是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無聊和煩憂,沒有意外的話,我不會有時間好好的看清鏡中的自己,也不會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七點十分到校以後,就進入一種重複的程序中,我寫完一張又一張的考卷,填上一格又一格的成績。每個下課十分鐘切割了我的活動狀態,限制了我對時間的想像。
或許那時,我的任何想像都是多餘的。
即使在國中三年級秋天,我們終於出發去畢業旅行了,我仍然無法從現實的惡夢中脫困。因為學業成績的競逐,被劃分在前段班的我們,與中後段班的同學分據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大人們頻頻為了股市點數操煩的同時,青春期的我們一樣不得閒,用各種數據綑綁自己。平時考交換改考卷的時候,我自以為公正無私,以最嚴苛的標準挑剔同學的卷子。一勾一勒稍有誤差,就會被我畫個大叉。加上我的苦悶無從宣洩便習慣牙尖嘴利的對付同學,人際關係因此嚴重跌停。我真實的面對著荒蕪虛假,像海德格說的那樣,意識到了自己存在的焦慮不安。尋求著解救之道的我,很殘酷的發現,那解救其實只是想像而已。
旅行中最慘的一天我記得,遊覽車從桃園開到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我在場館中鑽來鑽去,無心探索館中的自然科學奧祕。前一天晚上為了細故,我與同班同學失和了。只好冷面以對,與他們保持距離,想像自己是在享受孤獨。科學博物館中人聲鼎沸,我與許多人擦身,然而自己的每一個腳步都好清冷。當我驚覺人群漸散,大叫一聲糟糕,那一刻我真是孤伶伶的了。館員告訴我,遊覽車已經出發,在開往九族文化村的路上了。後來發現有一部別班的車子還在等人上車,那個班的導師便收留了我,同時幫我聯繫自己原班的車輛,約在九族文化村的餐廳會合。
路途中我一再地想,沒有任何理由恨他們,我是自願被遺棄的。
一切都是自找的。
在九族文化村與同班同學會合後,我當作什麼都沒發生,跟他們說「抱歉記錯集合時間了」。我完整的經歷了,所謂的孤獨。我的身體與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相信,天蠍座的人注定是要驕傲又孤絕的。依稀記得,那幾年之間,島上經濟水準大幅提昇,出版業也是一片繁花盛開。媒體上以及書肆中,命理占星話題開始蔚為風潮。好些星座書告訴我年度運勢如何,性格與命運又是如何。受到這些資訊暗示,我似乎變得心機深沉了。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對群體活動充滿畏懼。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常常要面對令自己不自在的應對進退。話不能多說,更不能少說,當然也不能不說。人體搬運的困難,由此可見一斑。
但何其容易的,我從過去把自己搬運到了當下。我眼前好多孤獨的青年,在面對自己情緒的時候,感覺到自我與他人的區隔。G跟我說,最在意的高中同學就是K了。畢業典禮的前一個月,K突然不理他了。即使傳了簡訊去問候,K一直漠然以對。G好傷懷的寫下自己的心情,把自己教室的座位搬離到另一個角落。G甚至曾幫K介紹女朋友的啊。我看著他們,友情的親近與疏離,不由得想到自己。一起跟我做過夢的人,現在都在何方呀?他們還會記得那單純的心願嗎?他們會在乎曾經存在過的美好嗎?
從青春期以來,一路看見的風景就是這樣了吧。因為曖昧模糊,更值得在記憶中殷殷追問。
王盛弘在《十三座城市》裡書寫旅行體驗,我很喜歡那一派隨意:腳踩舊舊的帆布鞋,穿著牛仔褲、T恤,自在遊走於不同的國境,用身體感官去知覺並且記憶陌生的風景。盛弘去過的一些地方,我也曾經到訪。我們如此搬動人生,人生回應我們最溫暖的風景。只是與我一同遊歷遠方的人,如今不一定在我身旁。而人的一生,能與某些心所鍾愛的人一起活著,就是莫大的福份。相遇的時刻,背後有諸多因緣故事,而我終究不能當下就明白。
因為一篇書寫情色與死亡的得獎作品發表在人間副刊,二○○七年初隱地老師來信問我,是否可以將系列散文集交與他出版?受寵若驚的我,從南海路招計程車移動到廈門街,撳了爾雅出版社的門鈴……。那時將純情與色欲合為一秩,才有了一本《燦爛時光》。我也以最虔敬的心情,重新面對我既往熟讀的隱地。在斜斜的夕暉裡長談,我總覺得,隱地老師的眼睛是可以看透生命的。
隱地(本名柯青華,一九三七──)五十六歲才開始寫詩,出手不凡備受矚目,短短幾年間有好幾本詩集問世,更因此成為二○○○年度詩獎得主。可見寫詩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也不一定要青春早慧,累積了足夠的人生體驗之後,感受與思考或許更勝一籌。我認為,隱地寫詩純粹是出自一種最直覺的體會。他不故弄玄虛,不刻意鍛鍊險句怪字,更不會以故作朦朧晦澀來自我標榜。所以他的作品中,總是能夠與讀者深度溝通。他的可貴之處,便在於修辭立其誠,讓情感與思想自然傾洩。他的詩裡,充盈著簡易與變易,更指向了永恆與不易。
在〈人體搬運法〉這首中,隱地寫出了人的一生,一生中的實存景象。不就是這樣嗎?――為著種種理由,又或者不需要理由,人把自己的身體搬來搬去。歷經了生老病死,看盡了繁華與衰落,主動、被動之間當然不一樣。人的七情六欲、生死流轉,在隱地詩句中如此澄淨:「坐在輪椅上的/可以推他/揹在背上的/可以上樓/抱在心裡的/可以上床/擁著的/就跳舞吧」,這其中確是豁然開朗了,一派的超脫達觀。他用最簡單的音節、最簡單的詞彙架構起一個現實人生場景,描摹存在的無奈與必然。生老病死,是那麼理所當然,卻又最是令人無法正視。
回到人的自身,我疑惑著,一生中搬運不定,飄飄何所似?我很羨慕隱地老師,在廈門街定靜的一隅,從事他熱愛的出版與寫作。他每天像候鳥一樣,從家中出發來到市廛,寫自己喜歡寫的文字,出自己看中意的書。我對著同輩之人笑稱,因為是做爽的,才有了自在。可隱地又不只是做爽的而已。陳義芝在《2009臺灣詩選》序文中提到:「年度詩選的編輯始於一九八二,創始功臣是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他主持年度詩選十年。那時他自己並不寫詩,純粹是為嘉惠讀者、鼓舞作者,並為臺灣詩的變遷留下珍貴文獻。」隱地為臺灣文學所做的一切,已經不言自明了。
某回天色昏黑,我走進廈門街的時候,突然想起青春期那個孤寂的自我。因為詩,發現了內心最真誠的聲音,不斷的對世界說著:我在……
人體搬運法 -隱地
用汽車
用火車
用輪船
用飛機
從甲地搬到乙地
乙地搬到丙地丁地……
最後又搬回甲地
搬運人體的運動
人們稱為旅行
直著搬
橫著搬
躺著搬
趴著搬
搬到野外種玫瑰花的地方
搬到十七層樓開刀中心進行手術
搬在另一個人身上
讓他自己走
坐在輪椅上的
可以推他
揹在背上的
可以上樓
抱在心裡的
可以上床
擁著的
就跳舞吧
-〈人體搬運法〉原收錄於《法式裸睡》,爾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