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36】

沉澱後提筆 賈平凹《古爐》寫文革

內容

沉澱後提筆 賈平凹《古爐》寫文革
2011-05-27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五十歲後,周圍的熟人有些開始死亡,便知道自己是老了。老了就提醒自己:一定不要貪戀位子,一定不要太去拋頭露面,一定不要偏執…但控制不了的卻是記憶啊,而且記憶愈憶愈是遠,愈遠愈是那麼清晰。」

     因為拋不開的記憶,在六十歲前夕大陸作家賈平凹交出六十四萬字的《古爐》,四年的寫作過程用掉三百多支簽字筆,以緩慢筆調書寫文革時期「古爐」村的故事,慢慢悠悠,把人們盪回那個年代。

     大陸曾有多少作家寫過文革,發展出一整個「傷痕文學」版圖,但在文革中父母受到摧殘的賈平凹,老來才能夠提筆寫它。他在後記中自述,文革結束後他何嘗不在迴避,直到近年,記憶中的泥沙隨著時間沉澱而逐漸清亮,加上不滿意曾讀到的文革的作品,「都寫得過於表像,又多形成了程式」,促使他下筆。

     《古爐》不寫文革的政治高層,卻寫兩派人士之間的打鬥,不血腥不控訴。他描繪山村中的文革,有如中國的縮影:「他們互相依賴,又相互攻訐。」書中醜陋的怪胎孩子「狗尿苔」,除了融入他自己十三、四歲時遭遇文革的視角,也是一個低眉垂目佛般的象徵。

     他談到,寫作中啟發他最大的是美術理論,他熱衷在國畫中找尋小說技法,比如在大面積的渲染中顯現層次脈絡,或者融合西方的色彩與中國的線條等。

     賈平凹一九五二年生於陜西南部農村,作品多以故鄉農村或日後定居的西安為背景。九○年代的《廢都》書寫改革開放後的社會怪現象,讓他躋身暢銷作家之列,卻也受到禁書命運,他曾以《秦腔》獲首屆紅樓夢文學獎。他回憶作品被禁時,又遭逢妻離子散、父親過世、自己大病,壓力大到腦中空白。如今他「不太考慮讀者」,相信:「作家只有為自己的內心寫作,才可能打動自己和讀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