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917】

小說家寫童話/生命的豐美與殘缺

內容

小說家寫童話/生命的豐美與殘缺
 
【聯合報╱郝譽翔】 2011.06.05

──黃春明經典童話

即便是生命中的陰暗面,他也不會刻意加以掩飾,只希望能夠傳達出「一種真實,一種良善,一種美感的經驗」……

黃春明的五本經典童話:《小駝背》、《愛吃糖的皇帝》、《我是貓也》、《短鼻象》和《小麻雀‧稻草人》,是九三年的舊作新排,漂亮的大開本,再搭配上作家個人別具一格的撕畫插圖,於色塊的對比和重疊之中,橫出簡單的線條,可說是充滿了樸拙的童稚趣味。
這五本童話的題材也各自不同:《愛吃糖的皇帝》改編自屈原的故事;《小麻雀‧稻草人》以台灣的農村社會作為背景,讓人聯想到黃春明許多膾炙人口的鄉土小說;《小駝背》描寫一個駝背孤兒內心的寂寞與孤獨,也正是最常在黃春明筆下出現的、社會底層弱勢的小人物;而《我是貓也》和《短鼻象》則是以動物為主角的成長寓言。這些童話各有風格特色,唯一不變的是幽默、善良與純真。它們不見得總是以皆大歡喜的方式收場,甚至可以說除了《小麻雀‧稻草人》和《短鼻象》之外,其他三本的結局,都傾向於揭露世界的不完美,但正如黃春明在《小駝背》後記中所說的,即便是生命中的陰暗面,他也不會刻意加以掩飾,只希望能夠傳達出「一種真實,一種良善,一種美感的經驗」,他的童話也果然做到了這一點。

在《愛吃糖的皇帝》中,黃春明便把成人世界中悲壯的政治寓言,改編成一則充滿了童趣與想像力的故事,他用「吃糖」和「吃鹽」來隱喻讒言與忠言,而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專門給皇帝「鹽巴」吃的屈原,終被放逐疏遠,最後自沉於汨羅江水。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但黃春明卻用孩子的眼光去改寫,也彷彿在「皇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天底下又有哪一個孩子不愛吃糖呢?所以一則遠古的故事,一下子就變得如此親切,拉到眼前,被孩子們牢牢地記在腦海之中。這種把端午節的民俗和歷史,用童趣之眼轉而再創造的方式,也使得歷史不再生硬教條,而有了孩子生活中的真實滋味。

《小麻雀‧稻草人》是一本溫暖快樂的童話,黃春明透過老農夫與孫子之間的互動對話,娓娓道出了稻草人的製作方法,不僅讓人看到了傳統的老智慧,如何在世代之間相承下去,更讓人感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也因此,在這些童話之中,無須道德教訓,黃春明甚至寧可讓故事的結尾保持開放,以顛覆一般的成見。譬如《小麻雀‧稻草人》的結尾便相當令人驚喜,因為稻草人不再如一般所預期的,盡忠職守,為農人趕走麻雀,而是恰恰相反,稻草人反倒是和麻雀私底下達成了協議:當農人在的時候,不要來吃稻穀,等他走了再來吃,如此一來,皆大歡喜,稻田既有收成,麻雀也能夠填飽自己的肚子,為一望無際的金黃色農田,帶來了欣欣向榮的生氣。於是原本站在對立雙方的人類和小麻雀,反倒因為稻草人,而和諧地共生、共存。黃春明帶我們轉了個彎去看世界,竟又見到另一番趣味盎然的風景。
《小駝背》、《短鼻象》和《我是貓也》似乎更耐人尋味。這三本童話都有些許殘酷和陰暗面,也帶了點悲傷的意味,它的主題都是關於認同,去追問我到底是誰,歸屬於哪一個地方?叫什麼名字?又是否符合這社會的成規?在一個孩子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中,認同,顯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問題。所以在這三本書中的主角,都同樣有些許缺陷:《小駝背》是被眾人取笑的駝背小男孩,《短鼻象》是一頭因鼻子太短而自卑的大象,《我是貓也》則是一隻不會抓老鼠的貓。黃春明透過小駝背、短鼻象和貓,讓我們看到了常與非常的世界,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些主角如何跨過藩籬,努力尋找,就為了獲得一份歸屬與認同。
 
《小駝背》尤其是一則令人鼻酸的故事。小駝背是個孤兒,又因為身體殘疾,被孩子們取笑,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他孤獨地躲在水泥管裡,與眾人疏離,最後唯有遠去到另外一個世界,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以及自己的家。黃春明不避諱以死亡作為結局,也不刻意遮蓋世界的殘酷與無情,反而使得小駝背的形象更深入人心。至於《我是貓也》中的貓,則因為不會抓老鼠而被質疑「不是貓」,於是拚命找尋鏡子,想要證明自己的確是貓,但仍不成功,最後還是得要抓到鼠王,才能夠成為一隻眾人眼中名正言順的貓。

「抓老鼠只是我不想,不是我不會。」當貓抓到鼠王後,心中這麼想。而這句話似乎也隱含了為了求取認同,被社會團體所接納,就必須服從某些規則不可;這是現實中無形的暴虐,也是成長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在這些童話之中,黃春明以不落痕跡的方式,植入成長所必經的寂寞與失落,也讓生命在豐美歡樂之餘,有了更多耐人咀嚼的面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