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42】

世界書房-假如課本電玩變

內容

世界書房-假如課本電玩變
2011-06-18 新聞速報 【郭光宇】
     各家電腦鎖定校園,推出各式配套Apps,從幼稚園到研究所大小通吃。教學Apps助陣下的這波電子學習新浪潮,讓課堂越來越能達到寓教於樂效果。

     在科技新知不斷有絲分裂的後數位時代,教育所面臨的窘境是前所未有的。儘管各種趨勢預言都在協助我們窺探未來走向,然而教育本身所傳承的框架和惰性,卻永遠追不上日新月異的需求和價值觀。面對這種演化的無常,教育所能致力的方向,其實又回歸到它最原始的理念:主動的求知與質疑。

     不過時下現況卻像是一齣惡搞諷刺劇:為批改方便,大部份的試卷依然是黑白分明的選擇和是非題,而不是鼓勵思考的申論題或報告;在文憑主義的洗腦之下,一般家長還是重學科而輕術科,出社會之後,還有考不完的證照隨時滿足我們的考試癖;當然還有從小就開始勞民傷財、暗無天日的補習人生……。

     這或許也部分解釋了這個令人尷尬的老生常問:為什麼台灣明明有傲視全球的電子技術,卻遲遲研發不出一款像iPhone這樣的概念式產品?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教科書

     幾千年來,教育體系大多以知識的廣博度來評斷高下,以致於學習幾乎等同於背誦。不過在資訊彈指可得的今天,背誦已經失去了原先的意義,面對來日密度更高的資訊環境,如何培養出調度資訊的整合力與判斷力,反而才是當務之急。與其填塞給學童僵化的既定知識,倒不如用問題引誘他們,請他們自行製造所需要的知識。

     在這方面,維基百科提供了非常成功的典範:知識不再是由上而下,而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編修的。這個模式也讓人認清了一項事實:所謂的文明史,不過是一連串重組、挑戰進而推翻既有知識的歷史。

     今天的教科書,其實早該放棄成為提供標準答案的一言堂,它應該成為一種目錄學,告訴學子問題在哪裡,什麼地方可以找到什麼資訊。求知既然是人類的天性,理想的上課氣氛自然也應該像電玩論壇:老師提出問題,家庭作業就是蒐集資料,學生在課堂上七嘴八舌地分組討論,最後找出具有團隊特色的專屬答案。

     課堂上的變形金剛:教學Apps

     這倒也不是什麼狂想曲,在不少歐美國家,這樣的上課方式早已行之有年,近來再加上各種教學Apps的助陣,課堂已經變得越來越像沒有霉味的網咖。

     這波電子學習新浪潮,自然和iPhone和iPad這兩款必殺機脫不了干係。其實蘋果早已鎖定校園,推出各種配套Apps,從幼稚園到研究所大小通吃,佈局之全面、迅速和不動聲色,甚至被大英百科全書的副總羅斯(Michael Ross)形容為「寧靜革命」。

     Apps教學最讓人興奮的一點,就在於變形金剛般的組合能力。事實上,不少中小學老師都已經整理出自己的Apps清單,在各種教學論壇上分享獨家祕方,玩得比學生還要嗨。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新出爐的教學實驗,也幫iPad打了一次免費廣告:75%的學生也認為iPad的確提升了學習經驗,如果教科書再完全電子化,那麼學生兩個學期所省下來的書籍費就足以購買一台iPad。此外,去年4月才開張的蘋果書店,i友們已經下載了1億3千萬本電子書,再加上賈伯斯月初宣佈iCloud正式昇空,今年的蘋果似乎長得特別漂亮。

     反觀國內校園裡試辦得興興轟轟的電子書包,還沒有上陣,卻似乎已經淪為懷舊商品了……。

     新樂學時代

     不過換個角度想,Apps也不過是花俏的包裝而已,只要動點巧思,網路上到處都是可供調度的資源。在我們跌跌撞撞的求學過程中,的確也有幾位老師帶給我們任何App都無法取代的學習經驗,以他們不流俗的見解和獨特的姿態,支持我們撐過暗無天日的模擬考和輔導課,穿過一重又一重令人窒息的體制關卡。

     或許,教育最終的關鍵還是在於:我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放下身段,當一位永遠的學生,學生的學生?我們是不是願意放下成見,以學童般的開放與好奇重新看待一切?

     不論如何,人類從來不曾像今天這般擁有這麼多寓教於樂的可能性。真正的樂學時代,才剛要開始而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