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11】

書評-坐立難安談教養

內容

書評-坐立難安談教養
2011-06-18 中國時報 【許琳英(文字工作者)】
     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教養書籍大抵分兩類。占大宗的是以父母為主體,教導父母各種五花八門的技巧,試圖打造「完美的小孩」。這類書籍往往訴求的是父母的焦慮與恐慌,因此有時父母閱讀完之後,反而更加憂心忡忡,懷疑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雪上加霜的是,學者專家的意見還可能不一致,導致越努力的父母越惶惶然不知所措。

     父母操之過急,孩子壓力很大

     這類書籍通常是成就取向,其危險就如《慢的教育》(大塊)作者指出的,親職本身演變成競爭遊戲,結果卻是我們正在「養育人類有史以來最怪異、最受寵溺、最被監控的一代」,相伴的現象則是「憂鬱、自我傷害、暴食或厭食等病例,以及胃痛、頭痛、慢性疲勞等自我引發的病症,在世界各地卻漸漸成為兒科病。」根據聯合國公布的報告,目前已有五分之一的兒童患有心理失調,其中一項原因是:「如果父母操之過急,如果他們鞭策的時候多,撫慰的時候少,幼兒也會感到緊張有壓力。」

     引用這些資訊,不是要增加父母的焦慮,而是想提醒父母:我們不一定要按照專家提供的「使用說明書」,把兒女當成「肉身娃娃」來操作。

     自然的互動,是最好的滋養

     還有一類如鳳毛麟角,不需要為了賺父母錢而翻陳出新,卻歷久彌新的教養書,努力為父母加油打氣,支持他們回歸本源,順其自然來教養孩子。

     這類書以孩子為主體,其宗旨在護持孩子真實且獨一無二的自我。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給媽媽的貼心書》(心靈工坊),開宗明義就鼓勵母親「信賴你的本能」。他認為「做母親最好是渾然天成,完全仰賴自己」;「只要你愛你的小寶寶,他就已經有一個好的開始了。」

     其實,親子之間充滿愛意、自然而然的互動,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了。溫尼考特為父母細細解說小嬰兒的腦袋在想什麼,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怎麼回事,其意圖就在排除外界的干擾,希望「母親放鬆自己,自然陶醉在育兒中就能做得好的事。」說穿了,教養之道無它,用「愛」與「心」而已矣。或許在這個知識爆炸、「壞科學」橫行的時代,還得加上一點常識判斷。

     孩子上名校,不等於父母的成就

     不過,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也曾無奈地點出:「思考早期教育時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於是我們會看到,一些孩子進入哈佛、劍橋等名校後,他們的父母就取得了書寫資格,可以傳授他們的教養心得了。最近引起話題的《虎媽的戰歌》(天下遠見)就是一例。因為這些父母的成就似乎就是把孩子送入名校,所以通常也是寫到此為止,讀者往往不清楚這些孩子後來的發展。

     或許虎媽應該慶幸,二女兒一路頑抗,終於逼得她棄守陣地,回溯歷程,承認了「選擇」的重要性。為人父母的艱辛同時帶來深刻意義之處,就是我們得面對千百種、萬百次的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有其代價和後果,每一次的抉擇也都考驗了我們的信念和價值。此所以河合隼雄直言:「養兒育女其實是最好的實現真我的方式」,不過,「能夠做到『實現真我』的人,並不代表人生從此就會暢行無阻。」在孩子的反抗中,父母一次又一次被迫去挖掘更深刻、更真實的自我,那是一個永無止盡的修練過程。

     如果父母受到虎媽「宣言」的吸引,或是覺得自己面對孩子時「本能」就是苛求與指責,德國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的經典著作《幸福童年的祕密》(天下雜誌,已絕版),或許可以幫助父母檢視自己內心的渴望與需求。

     教養沒有正確的操作手冊

     米勒在書中指出,社會上有些成功人士,由於從小就必須乖巧、順服與優秀,以討父母的歡心,以致喪失了真實的自我,成為「童年的囚徒」(本書英文名)。如果不能打破幸福童年的幻象,他們就會以相同的模式繼續禁錮下一代的靈魂。「自大的成功人士對別人的輕蔑,永遠包含對他們真實自我的不尊重。因為他們的不屑態度意味著:『沒有這些出眾的特質,人簡直一文不值。』引申意義是:『如果我沒有這些成就、天分,就永遠不會被愛。』」

     這就是米勒所要探討的「天才兒童的悲劇」(德文原書名):「每個孩子都有被關注、理解、認真對待,以及被母親尊重的需求,這是合理的期待……溫尼考特曾將這個景象描述為一幅美麗的圖畫:母親凝視著懷中的嬰兒,嬰兒也凝視著母親的臉,並在那裡找到了自己……但是這幅畫存在的前提是:母親真心地注視著獨一無二、幼小、孤立無援的小生命的存在,而不會把自己內心的期望、恐懼和計畫投射到嬰孩身上。否則,嬰孩在母親臉上找到的就不是他自己,而是母親內心困境的反射。」

     河合隼雄同樣強調了扼殺靈魂的大過,敬畏孩子內心的小宇宙才是為人父母之道。在《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天下雜誌)書裡,河合一開始就表達了立場:「教養其實並沒有正確的操作手冊可循,倘若只想按照所謂的《教養指南》養育孩子,反而會造成子女的不幸。」因此,這本教養書「並非提供正確的答案,只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能夠得到一些啟示,找到最適合的教養方法。」在父母提問「每當心生煩惱,往往會不知所措,該怎麼辦?」時,河合甚至別具慧眼地回答:「不斷的受到糾葛所困,也是『成人的條件』之一。」

     因此,如果你經常陷入抉擇的兩難,恭喜你,美國親職教育界流傳一句話:「如果你覺得坐立難安,那就表示你必定做對了什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