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天借膽的旅程/貧民窟的人吃些什麼?
2011/06/22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圓神出版《向老天借膽的旅程》】
貧民窟的飲食
談談食物吧。
日本最值得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之一,是「各階級吃的食物都一樣」。例如不管是有錢人還是窮人,都一樣吃豬排飯、吃烏龍麵、享受親子丼。或許有在哪家餐廳用餐的差別,不過料理的種類是一樣的。
不過在國外,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飲食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事。上流人士吃A,中流人士吃B,下流人士吃C──就像這樣,階級不同,吃的食物也完全不同。上流吃B,或下流吃A,這是絕不會發生的事。
這種情形在發展中國家特別顯著,明確地區分為名流的食物、商業人士的食物、庶民的食物、貧民窟居民的食物。然後貧民窟有專屬於貧民窟居民的食物及料理方式。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貧民窟食物大不相同,不過有一點是大致上共通的:
「多是使用火和油的料理」。
使用火和油,是為了讓不新鮮的東西也能夠入口。透過徹底地燒烤或油炸,可以殺死病菌,並大幅延長保存期限。如果無法用火,就放在陽光底下曬乾之後再吃。不管什麼樣的食物,都一定要加熱之後才吃,窮人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徹底。
這樣的飲食文化有時候也會誕生出「貧窮食物」這種貧民窟獨特的食物。將一般庶民不吃的魚頭油炸,或是把骨頭烤得酥酥的,或烤老鼠、烤昆蟲等,就屬於這類食物。這類貧窮食物中,也有一些廣受全世界歡迎,甚至發展為全球性食物。最有名的一樣,再怎麼說都非炸雞莫屬吧。
炸雞的起源地是美國。當時美國有許多黑人奴隸,他們非常貧窮,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於是黑人蒐集白人不吃的雞腳,用油反覆油炸,這麼一來,即使不新鮮的肉也可以下嚥,還能夠攝取到肉體勞動所須的熱量。就這樣,黑人奴隸的「靈魂食物」(soul food)──炸雞誕生了。現在我們所吃的炸雞,就是在原本的炸雞添加調味,稍加改良的版本。
年輕讀者中或許有人會想:「每天都可以吃炸雞,好好唷~」可是這背後是有許多苦衷的。
我有一段印象深刻的體驗。以前我曾經在菲律賓鐵路沿線的貧民窟生活。當時我和那家人吃著相同的食物,而他們每天都只吃炸雞。
當然,老是吃炸雞,皮膚會變得粗糙不堪,嘴巴裡到處破皮發炎,想吃蔬菜想得不得了。於是我問:「為什麼你們都不吃蔬菜?」結果先生從袋子裡拿出幾個裝著維生素的瓶子應道:
「我們很窮,才會吃最富有熱量的炸雞。我們沒錢花在沒有熱量的蔬菜上面。你想要補充維生素的話,就吃這些維生素錠吧。」
沒錯,他們因為沒錢,所以只買高熱量的炸雞吃,維生素全靠市售的錠劑來補充。至少我待過的貧民窟裡,居民的飲食生活都是如此。
當然,這也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
窮人只吃高熱量的肉,但他們大部分都是失業者,沒有工作。光攝取熱量,卻無所事事,當然就會愈來愈胖,變成肥胖體型,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纏身。因此很意外地,貧民窟的居民中有不少胖子。特別是非洲,這種情形更是嚴重。只要去非洲的貧民窟看看,就可以發現胖子意外地多。
儘管貧窮,卻有許多胖子。這乍看之下似乎很矛盾,但因為窮人的飲食生活不佳,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美國的貧窮問題也是如此。美國的窮人拿著國家配給的食物券,淨是吃些垃圾食物,因此愈來愈胖,更難找到工作,還會因為生病而早死,這就是現實的狀況。這與「奢侈的肥胖」不同,可以說是「貧窮造成的容易早死的肥胖」。
去國外的貧窮地區旅行,看到肥胖的人,或許你會想:「他們意外地過得不錯嘛。」不過請別忘記,背後是存在著這樣的飲食問題的。 (節錄自第二課 貧民的生活與性愛)
************
書名:向老天借膽的旅程─世界貧民窟絕對體驗
作者:石井光太
譯者:王華懋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28日
關於《向老天借膽的旅程》
作者從大一就開始周遊第三世界國家,與中東、非洲、亞洲各國的貧民寢食與共,深入了解貧民的居住環境、吃喝拉撒、愛、性以及工作型態。
他曾經蹲踞架在河上的廁所方便,被河裡游泳的小孩和豬隻撞上屁股;他曾經與露宿街頭的貧民共眠,慘遭中年婦女上下其手,最後還上演「愛不到你就毀了你」的戲碼;他曾經試飲伊斯蘭教貧民私釀的酒,狂拉十天狂瘦十公斤;他曾經無數次被迫傾聽夫妻或情侶的活春宮秀,年輕的心在憤怒之餘也充滿了寂寥;他曾經在曼谷結識一位賣彩券的殘障女孩,兩人墜入情網,終因文化背景差異而別離……書中滿載任何論文、新聞報導都看不到的見聞,令人大開眼界。
本書分成〈前進貧民窟篇〉〈在街頭漫舞篇〉〈春色無邊篇〉三大部分,詳細描述貧民窟的生活百景,有時發人深省,有時引人落淚,有時教人捧腹大笑,揭露身為地球公民的我們不可不知的另一個世界。
※延伸閱讀:
.向老天借膽的旅程/貧民窟稀奇古怪的各式小販
.向老天借膽的旅程/貧民窟孩子們的性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2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