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98】

不靠邊,說語文之2:漢語與方言及「台語文」

內容

大語文才能凝聚天下所有的知識、智慧與經驗,建立一個大文化……成為大文化的載體,最能吸引後起的族群與國家加入,嘉惠天下,也壯大自己……

圖/林崇漢
我們沒有正常、良好的語文教育已很久了。因為島內藍綠對立,意識形態扭曲了許多東西,教育也是一端。今天,在台灣,什麼是「漢語、中文、國語、華語、北京話、普通話、方言、閩南語、台語、漢字、台語文……」?他們彼此的關係及正確而客觀的界說與認知,不但高中、大學生,而且連大學教授、文字工作者,恐怕都是各說各話,各有立場,莫衷一是,不少人是胡扯亂蓋。我們知道一物可以有南轅北轍的多種解釋,就表示我們對它沒有可靠的、客觀的、確切的知識。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便不能傳道、授業、解惑,「教育」便幾近癱瘓。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是這樣的狀況。

在台灣,「中國」這個名詞,只知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二者,完全忘記(或一無所知)上述二個中國只是這一百年來與六十年來才有的「國名」,而數千年之久原先「中國」這個概念,並不是一個國名,是泛指亞洲大陸最大的地域及其文化。因為亞洲大陸中心地區這一個文化最發達,認為居天下之中,故稱為「中國」。其周邊文化比較原始,便稱為北狄、西戎、東夷、南蠻。(古代也有「文化中心主義」,歧視低開發民族,東西方都有此病。凡文化不發達者,稱為蠻族,名多從犬從虫;北方文化發達,聽不懂、看不起南方方言,曾子說南人是「南蠻鴃舌之人」。)古代的「中國」不是國名,而是指「中國文化圈」(或曰「華夏文化」),範圍之大,甚至擴及日、韓、越南等地。而在大陸的這個中國文化,是亞洲各國文化上的「祖先」。我們看歷史上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曾有過許多國家,許多朝代,都沒有用「中國」作國名者。天下分分合合,有統一有分裂,但大家都統一用祖先創發的方塊字(漢字),形成一個「大語文」。大語文的好處太多了,我們不能不佩服祖先的胸襟與遠見。大語文才能凝聚天下所有的知識、智慧與經驗,建立一個大文化。如果各國都自設文字,大文化便不可能建立。因為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只有大語文才能累積、容涵最大的文化涵量,成為先進文化。其次,大語文超越族群與地域的限制,不會因為政治的分合、政權的起落而受影響。第三,大語文成為大文化的載體,最能吸引後起的族群與國家加入,嘉惠天下,也壯大自己。第四,中國地域廣闊,族群眾多,漢字共有、共享、共用便打通了各地方言與不同口音的障礙和隔閡。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語言有異,而文字相同,所以沒有占礙。直至今日,也因為同文同種,所以中國各地之間與兩岸之間的溝通毫無困難。漢字與中國文化之可大可久,良有以也。這是漢字最獨特於世的地方。

台灣自有文化起,便屬「中國文化圈」之一員。台灣用漢字(日據時短暫「皇民化」除外),方言是閩南語(大都從福建帶過來),毫無疑問是文化中國的一部分。今天台灣若有人不喜歡近百年作為國名的二個「中國」,那是個人的政治信仰,應受尊重;有如有人拜天主,有人拜十八王公,都應受尊重。但想「去(文化的)中國化」,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去中國化」,得連閩南語與一切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全部「去」才成。日韓是百分之百的外國,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去中國化」。道理是很明顯的。台灣的過去、今日與未來,都活在「中國文化圈」之中,是不可懷疑的事。更不用說台灣人多從大陸來台,土地在一萬年前與大陸相連。根據中、日考古學家的研究,證明連台灣最早的族群(今天我們稱為「原住民」者)也來自大陸東南沿海地區。(蔣君章《台灣歷史概要》,遠東圖書,民60年再版)。對近百年來出現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不滿、有批評的人太多了,但大多數人還是認同「中國」(就是歷史、文化的中國)。兩岸人民不想重起戰爭,要暫擱置主權爭議,唯一可以認同的也是歷史文化的「中國」。這是最重要的,不應有爭議的共識。

承載中國文化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獨特、最卓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符號系統。連有自己文字的滿族,坐上大清帝國寶座之後,也捨滿文用漢字,繼承中國文化。設想如果他們廢漢字,用滿文,能統治偌大的中國嗎?

大家都知道歐洲一直希望統一,因為若成為一個聯邦大國,便可與東亞的中國與北美的美國鼎足而三。雖先從「歐元」統一起,但後來便發覺歐洲成統一大國之夢,永難實現,原因就是歐洲各國語、文各各不同。歐洲各國的文字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表音文字」,所以「語」、「文」不能分離,便注定歐洲語文不能統一為一種共同語文。因為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放棄自己的語文(語文背後是自己的歷史、文化)。所以歐洲無法統一成一個大歐洲國,只能小國林立,吃足了語文不能統一之苦。為什麼美國與英國打獨立戰爭勝利,還用「敵國」的英文為「國語文」?因為英文到近代已是大語文。美國人聰明,當年他是新生國家,不可能以文化落後的原住民語文或另創一種新語文來表示「主權獨立」。他一用英文,立刻承接了一個大語文的文化,成為近代世界文化霸權。

近代中國屢受列強欺凌,憑藉它的大語文及背後的大文化才不致亡國,才有今日否極泰來的局面。可見文字──文化與國家民族長遠的命運有極重要的關聯。

我們自古方言很多,如廣東話、客家話、上海話、閩南話等。因為有數千年共同的漢字,所以這些方言有史以來從不認真要創發一套「文字」。並不是這些地方的人才智不足或懶惰(香港小報有以漢字改造成粵語讀音的「廣東字」,畢竟不成氣候,也不認真;香港大報都用漢字,現在通稱中文),而是沒有這種需求;即使造成功,也只像香港的「廣東字」一樣,狹隘而簡陋,而且行之不遠。況且若不以漢字這個大語文做根柢,根本無法自立。

閩南語(有人稱之為「台語文」,但「台語」在語言學的譜系上似乎找不到依據)能否創造「閩南文」?拙見以為光憑政治信仰的無比熱情,並不能在大文化圈中由一地的方言而能創發出一種異軍突起而有價值的文字,廣東文、上海文、閩南文都一樣。完全排除政治意識形態的偏見,從歷史與學理的認知來說老實話:「台語文」絕無成功的可能性,這種製作的苦心孤詣也沒有意義。因為中國文化圈有幾千年歷史的「漢字」,一切族群的智慧與努力都薈萃其中,包括廣東人、上海人、閩南人。漢字早已成為一切族群共同的資產。現在國際上已有「中文將成世界第一語文」之說,何以有此預言?豈不更值得深思。

在這個共同的大語文之下,過去不妨礙可以出現許多個「國家」與「朝代」,未來當然也不妨礙可以有多少個「政黨」,多少個「國家」。正如「德國語文」之下,可以出永遠的歌德,也可以出一時梟雄希特勒,兩人都用同樣的德文。「英文」也可以成為許多不同國家的「國語」。語文與文化是長久的,權力興替是暫時的。優秀的語文是天下之公器,也同樣「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永遠無私。

這是我的拙見。應該是最近為「台語文」爭論不休的兩造觀點之外的第三個觀點。因為兩造的觀點與我都不大相同。負暄獻曝,以供參考。

附記:

今天有人舉魯迅等曾提倡廢除漢字,表示大名家亦與他「同邊」。我便想到當年羅素與羅曼.羅蘭等人都曾訪問新生的蘇聯,都有過讚美之詞,後來看到史達林的專制殘暴,態度便完全翻轉,我們後人能說這兩位文豪是蘇聯的死忠分子嗎?生於十九世紀末的魯迅、許地山、錢玄同等確因漢字難學難寫,有過廢漢字之說。他們在熱心「救亡」的時代,當時「比較語言學」知識還不成熟,可以體諒。現在連大陸也承認「拼音」不能取代「漢字」,(主要是漢字同音字太多),只宜作為漢字讀音的注音,其功能,如同我們採用的「注音符號」。中文系教授不了解歷史的曲折與漢語文近代以來的演變,斷章取義,誤導青年,甚不可取。國立大學有這樣專業不足的教授不可思議。知識與學術亦能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校立場」嗎?

【2011/07/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不靠邊,說語文之2:漢語與方言及「台語文」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458448.shtml#ixzz1S2FDHmhP
Power By udn.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