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89】

書 評-小說家仗義執筆批經濟--大債時代

內容

書 評-小說家仗義執筆批經濟--大債時代
2011-07-16 中國時報 王怡修(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據聞,台灣新生兒一出生就負債19萬新台幣,這當然是指國債。很誇張嗎?一點也不!日本居然高達8萬美元。而美國呢?以目前累計國債14兆除以3.1億人口來看,也達4.5萬美元之譜。短短3年之間,美國國債增加了4兆多,很大一部分當然是花到華爾街紓困去了。依據《大債時代》作者所言,紓困金額「比馬歇爾計畫、路易斯安那交易、1980年儲貸危機、韓戰、新政、伊拉克戰爭、越戰、NASA登月計畫全部加總起來的經費還大──再強調一次,全部加總起來。」也難怪,當2009年高盛破歷史記錄的獎金發放計畫出爐時,民眾都抓狂了。他們憑什麼呀!

     肥貓依舊在,只是朱顏改。三年來大夥兒忙著檢討金融業、檢討政府、也檢討了自己,但時間久了,疲憊得鬥志已失,市場秩序變化不大。「大到不能倒」成了金融業者的金鐘罩鐵布衫,我們都被綁架了,而且還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華爾街價值觀仍然所向披靡。這如何是好?面對如此不堪的局面,許多學者、記者、金融從業者、小說家都端出擲地有聲的著作,耳提面命要我們痛定思痛……誒?小說家?

     描繪金融海嘯的相關書籍多半都中規中矩,《大債時代》一書最大的不同,就是字裡行間常帶有跳躍式的譏俏與黑色幽默。作者蘭徹斯特是香港出生的英國小說家,與金融業唯一的關連是其父親任職於匯豐銀行。據聞他是在蒐集小說背景資料、花了大把時間仔細耙梳次級房貸問題的來龍去脈之後,發現真實的事件比小說更加吊詭複雜且戲劇化,便欲罷不能將之寫成書了。因為是小說家言,所以書裡會出現專業人士鮮少使用的類比及明喻,經由作者的妙筆生花,實在是非常具有可讀性。但也因為是小說家言,所以有些概念與問題的陳述並不十分精確,再加上偶爾會出現「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之類的比擬,習慣於經普與金融書籍的讀者可能會消受不了。

     書中處理得最好的議題,是有關於次級房貸問題的探討,其中最精采之處,即是作者對於信用違約交換(CDS)的簡單比喻。關於這個引發大災難的金融創新工具,許多書籍讓人讀了三遍還是摸不著頭緒,但《大債時代》中關於CDS的描繪,真的是讓人感受到「第一次讀CDS就上手」,不愧是小說家啊。但或許因為作者在次級房貸上下的功夫最深,反倒凸顯出處理其他議題上的粗糙,特別是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爭,以及自由化的得失之描繪上,頗為以偏概全、過度簡化。結論也是罕見的保守,十足是要拉大夥兒回到自由化前的金融秩序,幾乎完全否定金融創新的功用,有點失之天真。

     書中倒是點出了非常重要但常遭忽略的事實:面對風險,我們有太多的不理性。但我們自認理性,或許是聽信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人是理性的,所以過度自信。我們奢望經由風險控管來賺大錢,但駕馭風險就像玩火一樣,大意不得,風險分散與風險擴散往往只是一線之隔。華爾街的菁英們究竟是過度自信還是為德不卒?一票菁英熱衷於數學工程,忘卻了風險控管的「人味」,到頭來玩火自焚,還拉了大家一起陪葬。現在,我們看著紐約時代廣場上的美國國債鐘持續破錶,還是只能一臉茫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