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52】

世界書房-超市番茄 vs 身土不二

內容

世界書房-超市番茄 vs 身土不二
2011-07-16 中國時報 郭光宇
     芸芸水果之中,番茄大概是最性感的:紅唇般的表皮、緊緻飽滿的果肉、一咬下去的爆漿口感,然後心術不正的人就會給它鑲上一顆酸梅肉。可恨的是它還有先天的劈腿基因,既是蔬菜又是水果,跟誰都可以來個一盤情,近幾年又因為茄紅素的消炎抗癌功能大受青睞。番茄天生就是要來當尤物的。

     番茄奴工營

     不過上個月的一本《番茄地》(Tomatoland)卻硬是讓尤物再次成了禍水。作者艾斯塔布魯克(Barry Estabrook)的出發點很簡單:賣場裡的番茄秀色可餐,但為什麼吃起來沒滋沒味的?

     主要原因當然還是出在消費者身上。如今這些五穀不分的食客,即使到了冰雪寒冬,也認為新鮮番茄是理所當然的菜色。而送進超市裡的水果,栽培考量又完全以長久保鮮和量產為主,久而久之,口感自然就被犧牲掉了。此外,美國3分之1的番茄都產自佛羅里達,到了大賣場,佛州更包辦了90%的新鮮番茄。問題是佛州的沙質土壤和氣候根本不適合種番茄,茄農當然只好海灑化學肥料和殺蟲劑了。

     此外,這些美美的番茄背後,還有不大為人所知的黑幕:不少佛州的番茄農場根本就是奴工營,不但真有番茄工被成排地銬在一起,動作不夠快的話立刻棍棒交加,甚至還有人因企圖脫逃而被射殺,情況宛如奴隸制度起死回生!

     所幸在工運團體大力奔走之下,十幾年來已經出現7件起訴成功的案例,尤其在過去7、8個月裡,整體情況更大幅改善。不過艾斯塔布魯克也語重心長表示,未來仍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像絕大多數的超市礙於難言之隱,似乎就不怎麼理會番茄工的訴求。

     愛在農莊蔓延時

     這場駭人聽聞的番茄戰爭,不但讓人想起了《美味代價》這樣的驚悚紀錄片,也等於為麥可.波倫2006年的《到底要吃什麼?》(久周)做了最實證的更新。不管是標榜天然的「生機飲食」,或是以身土不二為哲學信念的「吃在地」,如今都已然躍升為餐飲文化的精神主流。殘念的是一考慮到荷包和便利性,逃不出都市的上班族,到頭來還是得在大賣場裡尋找口腹之歡,除非你有克麗絲汀.金柏(Kristin Kimball)的際遇。

     金柏原本是住在曼哈頓的自由作家,偶然前往賓州採訪,結識了一位當地的農夫。這位看來土裡土氣的馬克其實心思狂野,不但把社區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還想回歸以物易物的交易型態。這場訪談很快就演變成一場城市女與鄉村男的熱戀兼鬥爭,結果兩個人不但走上了紅毯,還在尚普蘭湖(Lake Champlain)畔找了一塊地,夫唱婦隨打造出一座在地產銷的夢幻農莊。

     如今兩個人已經有了一個女兒,金柏也把這段五味雜陳的農婦人生寫成平實動人的《骯髒生活》(The Dirty Life)。一聽書名,就不難想見她和豬雞奮戰的慘烈畫面,不過從讀者們有點掏心挖肺的讚美看來,這段故事似乎喚醒了不少熟女深埋心中的田園夢。

     身土不二的生機小鎮

     然而最具指標意義的「吃在地」範例,很可能要落在佛蒙特州的哈德維克(Hardwick)鎮上。這個只有區區3200人的北方小鎮,在一群熱血農經青年的組織動員之下,不但農民所得提高了,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取經,儼然是個直產直銷的明星模範鎮。

     休依特(Ben Hewitt)這位當地的家庭農夫,利用農暇之餘寫出了《食物救小鎮》(The Town That Food Saved)這本第一手觀察,近距離記錄了這場「農場直接上餐桌」的吃在地實驗。老王賣瓜的同時,他也沒忘記冷眼旁觀所有運動一定會出現的傾軋問題。哈德維克的模式不可能解決既有的產銷結構弊病,何況小鎮的成功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個案而已。面對資本主義老奸巨滑的通路操作,這場小蝦米力抗大鯨魚的戲碼,前途雖然無可限量,卻也未必樂觀。

     不過這畢竟是個可喜的開始,剛經歷過一場塑化劑風暴的國人應當感觸良深。所以有空的時候,不妨多走幾步路,到傳統市場或菜攤關照一下小農吧,順便甩掉昨天晚上吃下肚的兩塊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