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63】

北島:不幸是好文學必要元素

內容
  • 2011-07-21
  • 旺報
  • 【特派記者李怡芸/香港報導】
 ▲詩人北島認為作家是孤獨的職業。(記者李怡芸攝)

 ▲詩人北島認為作家是孤獨的職業。(記者李怡芸攝)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名詩人北島在香港書展首日,以「古老的敵意」為題的座談會,引來滿場爆滿人潮。北島認為對任何創作者而言,不幸可謂冥冥中的安排,是好作品的必要元素,深刻的作品與平靜的人生無法共存。

     北島認為身為作者,「古老的敵意」包含三個層次:作家必須和時代過不去,敵意不只停留在政治上,而應將視角放在更廣的社會經濟上,以寫作對金權作出回應;作家還必須和母語過不去,大陸的語言詞彙自文革後已被禁錮,太陽就一定等同毛澤東、母親就是指祖國或黨,年輕人連戀愛的語言也只有「我們是為同一個目標相聚」,就是靠著詩人和詩歌,向僵化的漢語作出挑戰;作家更必須要和自己過不去,寫作是一門手藝,每個手藝人都應該誠惶誠恐,作家的妥協不是被環境、金錢打垮,而是被自己擊敗。

     寫作是唯一的救贖

     北島回憶自己在文革時,做的是建築工人,但對知識饑渴,以自製的油燈讀書,當時接觸到食指的詩,感到極度震驚,食指寫菸、酒、命運,寫個人的感情而非集體的,革命的語言只有我們、他們,詩歌中表現的苦悶迷茫在知青中是以手抄形式廣為流傳。在信仰的危機中,北島找到詩歌作為自己的出口,不論在中國面對勞改下鄉,或日後離開中國到美國20多年,永不放棄寫作正是唯一的救贖。

     對於時下作者大眾化自我經營,擁有娛樂圈般的鐵桿粉絲,北島不以為然,他以「小邪教」形容粉絲文化:作者是教主,藉以騙財,粉絲藉以獲得安慰。但這樣一來會使作家只為了譁眾取寵而失去文化標高。

詩人北島:作家,要和時代維持緊張【聯合報╱記者陳宛茜/香港報導】 2011.07.21
「作家必須跟時代、母語,還有自己過不去。」旅居香港的大陸流亡詩人北島,昨天在香港書展演講「古老的敵意」。他在演講中批判文壇盛行的「粉絲現象」,認為作家必須與時代、母語以及自我「維持緊張關係」。


「誰能過好日子,又寫出偉大作品呢?」北島說,「古老的敵意」取自詩人里爾克作品,意指「生活和偉大的詩篇裡,總存著古老的敵意」。

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的北島,年輕時是一名建築工人。北島回憶,文革期間他在在山洞裡建廠房,接觸底層社會後對政治教條產生懷疑,「林彪事件」更動搖他對毛澤東的信仰,「我的苦悶需要找到表達的方式,我找到了詩歌」。

北島說,「紅色時代」的語言,字詞與意義的關係被固定,如太陽代表毛澤東,母親代表黨。「連戀愛語言都消失了!」年輕人必須用教條語言來傳達曖昧。

在當時,以北島、顧城為代表的朦朧詩派,寫個人感情而非革命話語,引起年輕人的共鳴,風靡一時。北島認為,他們那一輩作家,「以詩歌向僵化的官方話語挑戰,為挽救漢語而努力。」

「現代漢語面臨新的危機,我們進入一個充斥語言垃圾的時代。」北島認為,如今的漢語世界充斥各種政客、商人的行話,加上網路語言與娛樂語言簡化語言的表現力。和紅色時代的革命語言相較,現代漢語更加蒼白無力。

「粉絲現象是邪教,作家是騙錢騙色的教主,粉絲則是得到虛假安慰的教徒。」北島嚴詞批判電視、微博對作家造成的「粉絲現象」。他指出,當文壇進入「娛樂化時代」,作家不再領導讀者,卻為了迎合讀者降低文化和語言水準。

香港是文化沙漠嗎?北島說,當他認識香港一代代知識分子後,認為香港是「文化綠洲」,收容了許多被迫離開大陸的知識分子。在香港,文學作家無法靠寫作致富,但也因為如此,「在香港寫作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