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98】

張典婉《太平輪1949》大陸青年迴響熱

內容

張典婉《太平輪1949》大陸青年迴響熱
2011-08-03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媒體工作者張典婉在二○○九年推出紀錄一九四九年太平輪船難事件《太平輪一九四九》,書中還原太平輪的時代背景、生還者自述以及遇難者家屬的家族故事。同年還有龍應台《大江大海》、齊邦媛《巨流河》等書出版,掀起一股一九四九的出版潮。今年六月《太平輪一九四九》在大陸發行簡體字版,立刻引起廣大迴響,不僅銷量已破五萬,張典婉下半年將巡迴大陸十多個城市演講,九月還將在上海籌辦「太平輪文獻展」。

     對於《太平輪一九四九》引起的關注,張典婉說:「這麼多年來我就是一個人慢慢尋找,不過一路上很多天使,在大陸的迴響,更推動我往前行。」

     張典婉說,讓她訝異的是,《太平輪一九四九》在台灣的新書發表會,來的多是上一輩的老伯伯,但在大陸吸引的卻是大批高中、大學生等年輕人。「『一九四九』對大陸來說是新的詮釋,這些年輕讀者多半讀過了《巨流河》,對歷史的喜好超出我想像,會問我台灣軍人家庭如何看待蔣家政權、一九四九的局勢等兩岸差距的問題。」

     《太平輪一九四九》簡體版增補三萬字內容,收錄去年五月她為遇難者家屬舉辦的海祭實況、新找到的線索與採訪。因這本書中不談政治、著重小人物的故事,所以沒被刪節,出版社是剛推出齊邦媛《巨流河》的北京三聯出版社。

     她回想,當年這本書在台灣曾被九家出版社拒絕,原因不外「題材太沉重、讀者沒興趣」,讓她幾乎放棄。後來終於出版,也因那股一九四九出版潮,張典婉出書後也受到兩岸關注,並因此牽起多方網絡,聯絡上太平輪事件中年紀最輕的生還者、現年八十四歲的王兆蘭,以及兩岸三地甚至紐約的遇難者遺族,促使她想用版稅做更多事。

     因此,二○一○年張典婉推動成立「太平輪紀念協會」,同年五月廿五日在浙江外海失事地,舉行海上聯合弔祭儀式,邀集來自大陸、台灣、澳門的卅多位遇難家屬齊聚,並促成王兆蘭、葉倫明這唯二在世的太平輪生還者首度相見。當船航行到白節山燈塔,也就是當年沉船處,在場者莫不悲泣掩面,在這樣的悼念中撫慰了塵封多年的傷痛。

     太平輪的話題發燒,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導演吳宇森將在年底開拍以太平輪為題材的電影,由大陸男星張涵宇、韓國女星宋慧喬主演。張典婉表示,吳宇森沒跟她聯繫過,但她對太平輪事件改編成影視樂觀其成,她也呼籲:「就算不是根據我的書改編,也一定要尊重亡者及其家屬。」
揭開船難歷史 追尋生命的碎片
2011-08-03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一九四九年是大逃亡與大遷徙的年代,往來於上海、基隆的太平輪,在年關前的最後一個班次,滿載了超過一千名旅客和大量雜貨、文物、檔案和黃金,從上海出發,在黑夜中航向大海。

     因時局緊張,太平輪為怕軍方攔截,一路不點燈、不鳴笛疾駛於海上,一月廿七日晚上十一點多,再過幾分鐘就是除夕了,這艘超載的輪船在舟山群島白節山海域撞上了運煤船建元輪,迅速下沉,近千條生命就此無聲地遭到吞噬。生還者僅卅六人。

     船難發生後,案件究責的審理無疾而終,來台人潮依然每天擠滿上海碼頭,太平輪的往事很快地就淹沒在時代浪潮中。直到二○○四年底,張典婉、洪慧真拍攝紀錄片《尋找太平輪》,揭開這段被遺忘的記憶。

     由中聯公司經營的太平輪從一九四八年七月啟航,逐漸地旅客由商人轉為因時局緊繃舉家來台的沿海百姓與公務員。張典婉的母親司馬秀媛也是在沉船前一個月搭乘太平輪來到台灣的。曾任記者、節目製作的張典婉,在二○○○年母親過世後,動念書寫家族故事,後來受邀參與《尋找太平輪》紀錄片採訪,二○○九年她將更多採訪故事寫成《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

     太平輪的罹難者不乏往來兩岸的名人富商,包括赴台為國立音樂院尋覓校地的音樂家吳伯超、前遼寧省主席徐箴、《東南日報》社長陸淑影、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之父李浩民等。李昌鈺曾告訴她:「如果不是太平輪事件,父親過世,我後來不會去念警校,也不會走上刑事鑑識這條路。」

     生還者之一葉倫明描述,沉船時海裡一片慘叫聲,冰涼的海水陣陣打在腳心,他捉住了海上的木桶,卻差點熬不住風寒而鬆手,還看見有人顧著自己放下救生艇逃命也不願搭救別人,對此感到憤怒。齊邦媛在《巨流河》中也提到了在太平輪失事後,她和丈夫仍在基隆苦等搭太平輪前來的友人、《時與潮》總編鄧蓮。

     「我常想,如果沒去追尋這些故事與生命的碎片,太平輪也許會成為他們埋在心中永遠的悲痛。」張典婉說,根據她的書重新拍攝的《再見太平輪》紀錄片正在進行,至今她仍不斷走訪各地、發現更多線索,聯絡到更多遇難家屬,「似乎這也是望不見盡頭的遠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