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48】

課本裡的作家現身說法/苦楝花現,一樹甜

內容

南一版高中國文第一冊第九課、龍騰版高中國文第二冊第七課〈火車與稻田〉

他們恰似苦楝,荒地瘠土上照樣成長,天生骨子裡帶苦味……他們無學術有智慧,像稻穗……

1973年,我離開南台故鄉,到台北就讀東吳大學。認真回想,當時的台北還不至於讓我太驚訝或難適應。畢業後進報社上班,這才見識到台北日日「換洋裝」的大動作,往往早上還看到的「舊衣裳」,未及黃昏就被脫掉了。令人心膽抖顫的無情,跑百米爭零點一秒的無情。

所以我想要回頭從小鎮尋回熟悉的有情。

可是,噫,咦,連連新樓塞滿雙眼。整路的紅瓦屋桂花籬鳳凰樹老榕木槿茄冬怎麼不見了?去年中秋人們在三合院裡慶團圓,今年除夕得爬上四樓祭拜祖先。前庭後院皆不在,無窗可呼鄰人來;圍爐改成排排坐,長幼齊對電視台。

這是1980年代初中期,滾滾新潮流像準時的密閉式空調火車,機關列列向前直行,將所有不能或不肯移動的人事物全都擲開。沒得商量,就是這樣,一個嶄新而冷酷的時代來臨了。

我在大城小鎮之間來來去去,思索新的一切,思念舊的一切。我盡力追溯童年少年,這才明白,新潮流其實早已生發,在我猶懵懂的六○、七○年代。

〈火車與稻田〉系列作品,是處於這般檢視一切過往、現今的情狀下完成的。

我屬於農村型「戰後新生代」,未經歷那場大戰爭,但周遭大多是劫後餘生的人與破敗的環境。成長的過程中,眼看耳聞身受,完全明白了上一代的苦楚,也知道了人可以活得多麼簡單卑微。他們從日未出做到月已升,以古老的方式教養兒女,衷心期盼兒女永遠不會受困於匱乏。他們未必存有望成龍鳳的心理,究實,他們大部分都要求得單純微小,「只要你比我們好過日子」,他們說。他們泰半不識一字,然而他們是心口如一的。

但是他們根本沒料到時代大浪會沖走所有的兒女,他們起先以為總有幾個會留在鄉間身邊,如自己那一代人與上幾代人。時代進步,知道,年輕人喜歡出外,知道,可是,人的家又不是鳥的藪,竟然小孩會像雛鳥那樣每隻都飛走?他們老實原初不知道。

事實是,風氣暗中在飛行,快得肉眼難以察見;年輕人也非盡然喜歡出外,有些得已有些則不得已。當傳統的謀生觀念無法實用時,年輕人就只能另找活路,而條條活路通大城;志在進階讀書的,亦如是。火樹若開花,風吹敥敥飛。年輕人總會隨風高飛。

做父母的,起先送一個兒女去大城,心裡多少寄託希望;再送一個兒女去大城,有來由的擔憂田事肯定很受影響;又送一個兒女去大城,三分怨苦七分恐慌;待到印象中前幾天分明還在吃奶的最幼兒女也得去大城,該怎麼形容?唯覺左胸內瞬間空空閬閬。

火車仍然來來去去,稻田仍然定位一方;鋤頭愈來愈重,骨頭愈來愈彎。「無孔明的才,有孔明的命。」他們說。他們昔時聽過戲裡人那樣說,而老來他們踞在田邊對著稻秧也對著「阿公的兒女」這般說。

寫作〈火車與稻田〉系列時,我往往躊躇復躊躇,我該如何正確描繪那一整個世代的平凡農村人?

他們簡直不會「說話」,講不出什麼「道理」,因此時常被視為保守落伍。這樣歸類顯然流於淺面。

深入思量。他們同樣挺身面對迎頭襲擊的時代巨浪,勇氣不輸給逐浪拚搏的兒女。他們頂多嘆息感慨,輕易不動用傳統父母權威,寬容忍讓成全,使得兒女順利搭上新潮「火車」前進。他們通情達理,一生都在付出,不計較兒女的回報。他們何嘗超凡脫俗了無私心,卻是從未強制兒女隨從己意。他們守住稻田老茨,堅持做人須敬業念本,偶爾赴大城「天倫之旅」,還得咬牙裝高興忍受奇醜冷漠的高樓。他們最後一次勉力睜眼時,很可能沒有看見一個兒女立侍榻邊。他們恰似苦楝,荒地瘠土上照樣成長,天生骨子裡帶苦味,恬恬謐謐用盡吃水的力氣開花,不搶眼,靠近始嗅覺整棵樹都香甜。他們無學術有智慧,像稻穗,飽滿曉低頭,比一些「讀冊讀到胛脊胼去」的人優秀極多。也許他們不自知如是,我等可不能不知實情如是。

這就是我立意表達的核心內涵。

後來我寫了一首歌詞,同標題〈火車與稻田〉,艾迪作曲:

十來歲那年,蹲在水田中央
牽連的機器嗚嗚嗚,夾著一連串的叮叮噹噹

大哥堅持不喜歡鋤頭

他提起行李去到遠方

六月田水啊浸著腳有點燙

一半猜不出一半是空想

不曉得父親為什麼氣得不管稻秧

二十歲出頭,站在月台中央
吐氣的火車汽汽汽,輕輕嘆氣的母親淚汪汪

二姊堅持帶我去都市

她說興家要靠讀書郎

西北雨來囉打模糊了車窗

一半有期望一半也迷惘

不曉得以後割稻穗夠不夠人幫忙

三十多歲了,坐在書房中央
聽得到馬路跑車聲,聞到微波爐裡的飯菜香

兒子堅持看電視卡通

機器人弄得汽汽噹噹

怎麼這樣呢總覺得在流浪

一半是惋惜一半是牽腸

不曉得老家那塊地蓋了幾棟洋房

歌詞提供給高中教師學生們上課時參考。我女兒就讀台北靜修女中,前陣子她讀到這一篇課文,問我一些關於考試的問題,我坦承不很懂。我甚至不曉得如何建議教師們怎麼導讀怎麼出題才好。我剛好來得及搭上「台灣最後一班傳統列車」,深解:人貴在知且敬其所來自。年輕人最好多多去認識前人,免得誤以為一切擁有都是理所當然,反而成了摩登自了漢,不知有恩,無論情義。那就可惜。

作者出考題

我想要特為學生出另一種題,不用考試;考試太多不好過日,學做人最重要。「農村夏令營」、「漁鄉星期營」之類活動,應是可行又有深遠意義,在新營後壁和美斗南鹽埔蘇澳馬公外垵……舉辦,都可以。你們認為呢?

【2011/08/11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課本裡的作家現身說法/苦楝花現,一樹甜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518963.shtml#ixzz1UfpHOrXv
Power By udn.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