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評-認清始末重塑關係
2011-08-13 中國時報 【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塑膠的性質和組成分子是相當多樣的,而它與人類的關係,也是多面向的。在國光石化環評時,環保界和石化界的爭論,在台灣社會激起了漣漪。環保人士強調石化產業對環境社會的危害,包括惡化全球暖化,造成空氣、水、土的污染,危害海洋生態,與農民爭奪已經不足的水資源,同時影響周遭居民的健康與生計等。石化業者則強調該產業為台灣貢獻了多少的產值、帶來了多少就業機會,同時石化產品為人類生活帶來了多少便利,尤其是塑膠,因此台灣不能沒有石化產業。雖然該案已經落幕,環保人士似乎贏得了勝利,但只是制止了石化業的進一步擴張,石化業仍日日夜夜生產了各式塑膠產品,攻占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不僅難以擺脫,在塑化劑風暴時,更有學者指出,由於塑膠的氾濫,造成了塑化劑無所不在,讓我們每天都暴露在這種會干擾荷爾蒙運作的毒性物質威脅中。
該怎麼看待人類與塑膠的關係?《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為我們帶來了深刻的解讀,釐清這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仇。作者弗蘭克不枉其歷史與新聞專業,透過大量閱讀、考證、訪談,加上其敏銳的觀察以及清晰思路,匯編了一個個迷人的真實故事,帶領讀者回到過去,了解塑膠產品如何出現並攻克市場、取代其他材質,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書中同時融會各界看法,客觀地呈現塑膠所產生的危害及其價值,探尋人類如何與塑膠發展出更健康的關係。
雖然塑膠已如空氣般彌漫在人們生活之中,然而多數人對塑膠的知識仍是挺缺乏的。即使是專家,也可能只是明白塑膠的特性與應用,而未能了解塑膠的其他面向。本書除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讀者認識幾種常見塑膠的技術層面之外,並透過一些塑膠產品的身世,深刻剖析塑膠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意涵,其資料之豐富、面向之完整,足以為社會各界填補可能的知識缺漏,更有利於大家對如何重塑與塑膠的關係達成共識。
譬如透過椅子,作者讓我們看到有些設計師是如何迷戀塑膠,想辦法利用它的多變特性來設計具有藝術價值的椅子;而有些設計師看重的則是塑膠如何可以便宜地為普羅大眾帶來實用便利。透過躺在保溫箱的早產兒,作者讓我們了解有些塑膠如PVC,看起來是在助人,其實是在害人。透過打火機,作者讓我們看到了遍布海灘、漂浮在海上以及進入黑背信天翁腸胃的塑膠垃圾與碎片,點出了人類對塑膠的誤用與濫用:把可耐久的塑膠應用在使用生命短暫的一次性產品,然後任憑其在環境中無法分解,帶來生態浩劫。
人類要如何減少塑膠所帶來的危害?目前的減量與回收政策,比如限用甚至禁用塑膠袋,以及寶特瓶等塑膠包裝的回收,是否足以解決問題?作者對此也做了詳細的探討,結果發現不能只是用紙袋來取代塑膠袋,或者把寶特瓶丟到回收桶就認為沒問題了。我們還要改變我們的消費行為、改變對物質使用的態度,我們必須揚棄隨用即丟的文化、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並且重塑一個體認到資源有限性的政治文化與經濟制度。誠如作者於文末所言:「我們不需要拒絕物質生活,但是必須重新發現物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