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07】

世界 書 房-下一個停靠站:火星!

內容


世界 書 房-下一個停靠站:火星!
2011-08-20 中國時報 【郭光宇】
     美國航太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樂觀預估,地球人可望於2030年代抵達火星。為什麼火星登陸計畫卻至今未能啟動呢?科學家和科幻作家提出了各種說法。

     在成功登陸月球之後,世界似乎一點一滴失去了探索太空的意志力。美國由於越戰和阿波羅13號的意外,熱情不再;蘇聯則因為財力和人才的限制,欲振乏力。之後隨著冷戰逐漸回溫,兩大強權的太空爭霸戰,也逐漸以合作取代競賽……。

     經過幾十年的養精蓄銳,今天不管在知識或科技方面,人類都陶醉在自己所達到的空前高度中。NASA(美國航太總署)和ESA(歐洲太空總署)也樂觀預估,地球人將可望於2030年代抵達火星。或許在有生之年,我們真的可以共同經歷登陸火星的興奮與感動!

     火星熱小文獻

     直徑只有地球一半的火星,正如同它的中文古稱「熒惑」一樣,自古以來就迷惑著人類的視網膜,氧化鐵表層所反射出來的橘紅火光,也讓它順理成章成為西洋神話中的戰神。

     到了19世紀末,天文學家羅威爾(Percival Lowell)將前人觀測到的火星表面的細紋解讀成「運河」。約莫同時,威爾斯的《世界大戰》也問市了,火星熱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上個世紀的科幻作品中,火星人大概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外星人,就算到了今天,火星文明依然是不少科學家和科幻迷不肯放棄的寶庫。

     其實早在1965年,水手4號便傳回來第一批火星近照。當人們看到佈滿隕石坑洞的沙漠景象,火星熱多少冷卻了一些。1973年,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發表〈火星上的行星工程〉,火星熱又再度被激活,而且是在「地球化」這個更具挑戰性的構想之下。改造火星自此成為人定勝天的新極限任務。當鳳凰號在2008年確定火星有水之後,火星看來再也難逃被人類殖民的命運了……。

     登陸計畫的阻礙

     既然如此,為什麼火星登陸計畫遲遲未能啟動呢?

     現任「火星協會」主席羅勃.祖賓於1996年問世的《移民火星》(商周),無疑是殖民火星的重要文獻之一。他當時就認為,90年代的美國想登陸火星,其實要比60年代想登陸月球更有資格,問題在於主政者的態度。3年前,他又寫了《如何在火星上生活》(How to Live on Mars)這本兼具幽默與新知的指導手冊,連帶也把NASA酸了一頓。幾天之前,他接受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的專訪,結束時矛頭一轉,又批起小布希和歐巴馬:兩位在航太事業方面都缺乏願景。

     愛搞怪的科普作家瑪莉.羅曲,卻為登陸火星的卻步不前提供了另一套說法。問題既不在於科技或經費,也不在於政策或企圖心,而是人類這種麻煩的物種!

     她去年的《打包去火星》(Packing for Mars)承襲前作的風格,繼續又問了一些耍白痴又蠻實際的科學問題:太空船用了兩個星期之後是什麼味道?大小便要怎麼回收再利用?穆斯林太空人如何才能夠一天5次定位麥加?怎樣才能在一台休旅車大的太空艙裡待上兩年而不會發瘋?在她眼裡,一切都好解決,難搞的卻是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這樣博君一粲的科普書,或許也正是最好的心理建設。

     剛要開始的挑戰

     但是最振奮人心的,還是像《登陸火星》(中國宇航)這樣的作品。作者史蒂夫.斯奎爾斯身為NASA「火星探勘車」計劃的首席科學家,現身說法這一趟長達十幾年的火星探勘計畫。2006年推出之後,立刻被拍成同名電影Roving Mars(▉bit.ly/qDqM1g),造型頗像瓦力的火星探勘車,又為登陸大業培養了一批小火星迷。

     然而登陸只是開始,接下來的地球化才是更大的考驗。金.史丹利.羅賓遜90年代的科幻代表作《火星三部曲》(臉譜),就鉅細靡遺設想了這個行星如何由紅轉綠,再由綠轉藍的過程。除了科學和技術的試驗之外,衍生而來的政治、經濟、倫理等諸多問題,難度絕對比消滅火星人更棘手百倍。

     而且,需要改造的不只是火星。反向思考一下,或許改變人類才是宇宙殖民的成功關鍵。像生化人或阿凡達,其實都是這種思路的beta版。登陸火星之後,演化的挑戰才正要揭幕而已:人,到底是什麼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