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98】

慢食之後/花錢買垃圾:包裝迷思

內容
慢食之後/花錢買垃圾:包裝迷思
【udn數位閱讀網╱台北訊】
    
2011.08.23
二○○五年謝忠道出版了《慢食》一書,引起各地讀者廣大迴響。「慢食」是品嘗美食的全新主張,指的是認真進食、全心全意的感受每一道料理和食材背後的故事與心血。

然而,我們全心全意吃喝進胃裡的,究竟是什麼,對世界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繼《慢食》之後,謝忠道次從一個非美食的角度關注生活,思索教育,尋找屬於臺灣人的國際公民飲食觀。

內文試閱
過去一包三○○克的零食有三○克的包裝;現在同樣三○○克的產品,卻有五○克的包裝,食品內容物減少,包裝增多,通常售價還更高。

收到一個中秋禮物:高貴的暗紫色為底,上面鑲著一片閃亮的金屬製的品牌「XX黃金酥」,很厚實的長方形紙盒,倒扣處用磁鐵吸住,像珍貴珠寶盒。盒外還有一層透明塑膠印字包住,抽掉透明塑膠套,打開磁鐵倒扣的盒蓋,還有一層透明硬殼塑膠,再裡面還有一層印著「XX黃金酥」的霧面印花紙。

拿開透明塑膠硬殼和霧面印花紙,終於看到六個印成臺灣島型的、約拇指大小的塑膠小盒,鑲在藍黑色絨布底中,每個盒子上貼著一個臺灣人都很熟悉的臺灣著名景點:故宮、阿里山、太魯閣、中正紀念堂、101高樓、春秋閣。盒內以燙金字體印著一段文字:「臺灣所以被稱為『福爾摩沙』是因為有典藏頂級中華瑰寶的故宮……」,小盒裡是「代表臺灣美食的鳳梨酥」。

裡盒裝在一個同樣風格的燙金紫色亮面紙袋裏,提在手裏沉甸甸的,估計這個禮盒至少七百到八百公克,六塊迷你拇指鳳梨酥總重大概不到兩百克,包裝如此精美價格大概也不便宜。

朋友的心意我很感謝,千里遠從臺灣帶了一份禮物來給定居異國常常忘了今夕何夕的我,可是看著這盒精美華麗的「沉甸」禮物,我心裡當下的第一感受是生氣。

很多年了,社會裡一直有人呼籲改變產品過度包裝的習性,可是那些聲音總是相當微弱細小,很快在媒體上被各種誹聞八卦淹沒。我眼前這一盒鳳梨酥真是過度包裝最好的示範,食用價值只有不到兩百克的東西卻要大於它本身好多倍的資源來生產包裝行銷,消費者要花比產品本身多好幾倍的費用來購買。禮盒裡說吃完鳳梨酥,臺灣島型的小盒值得收藏珍玩,我卻認為它只有給小孩當玩具的價值,最後只會淪為垃圾。

雖說包裝可以提高產品價值,然而很多時候我們花錢買一個很精美漂亮的東西,花的錢並非在產品本身的品質或是本質上的價值,買的是包裝──很快地變成垃圾和環境負擔的包裝。

這個現象在塑膠袋使用上尤其明顯。

我請臺灣朋友來家裡吃飯,朋友帶了零食來,芥末豌豆、日式米果、瓜子、小魚乾。大袋子裡裝了十來個小包裝的零食,我們邊喝小酒邊聊,菜還未正式上桌,已經一桌的小塑膠包裝袋。我不懂:為何要將十來顆豌豆、米果或小魚乾,分別包在一個個更小袋裡?

我記得小時候一包零食開了沒吃完只能用橡皮筋束起來。後來有拉鏈袋更方便了,可以輕易地再封起來,不受潮變味。可是,曾幾何時,開始流行起小包裝,層層密密重重疊疊的包裝成為精緻高貴的象徵。一包芥末豌豆沒吃完已經製造出一堆小垃圾袋了。

當過去一包三○○克的零食有三○克的包裝;現在同樣三○○克的產品,卻有五○克的包裝,食品內容物減少,包裝增多,通常售價還更高。

可是我們的消費觀也開始轉變成一種只重外貌不識本質的價值觀。

換句話說:你花費的錢裡有多少是真正為了享受,有多少幾乎立刻被丟棄,變成環境負擔的垃圾?說來既吊詭又諷刺:那些讓產品看來高貴精緻,誘人掏錢購買的包裝,多半是垃圾。

對,很多時候我們在花錢買垃圾,而整個社會的趨勢也似乎總是朝這個方向進行,想不買這些多餘的「垃圾」都難。

日常塑膠袋(超市購物袋、小吃食袋……等)使用是另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恐怖事實:根據環保署的資料,臺灣每年使用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天兩個,不僅如此,臺灣的塑膠袋厚度○‧○六公厘還是世界最厚的。

這個數據並不包括產品使用的塑膠包裝。雖然我們進行回收,但是回收率不到二○%;雖然回收後的塑膠袋可以成為塑料用品(水桶臉盆)的原料,但是,廢棄後的塑料用品最後仍是環境的一個負擔。因為這些塑膠袋的平均使用時間僅二十分鐘,但是土地要花四百年才能將其分解。即使標榜可以被土地分解的塑膠袋,也只有添入可以被分解的比例會被分解(如含二五%或五○%玉米材料製造),其他仍是不能被分解的。

我們都知道吸毒嗑藥的壞處,我們了解重金屬化學毒物(如最近的戴奧辛鴨)對飲食的污染,我們曾深受禽流感死豬肉黑心食品的驚嚇。那,被埋進土裡百年不解的塑膠袋呢?那,裝在塑膠袋裡因高溫沁入各種熱湯羹汁的毒素呢?

幾年前環保署推動逐步減用塑膠袋的運動,最後也不了了之。我真覺得可惜。

雖然開始實行塑膠袋收費,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觀念的改變和消費價值觀的改變。如果不能改變完全不用塑膠袋,至少可以從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做起。其實都是簡單的動作:自備一個可以購物袋,一個可以耐熱盛湯的盒子裝豆漿肉羹陽春麵,馬上要吃的鹽酥雞可以不必再多一個塑膠小袋裝著,如果離家不遠,購物可以拎在手上。拒絕塑膠袋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一點小小的不便,可以讓我們的壞境更好。

老實說,那盒鳳梨酥禮盒裡的話根本是「美麗的謊言」:臺灣被稱為福爾摩沙,不是因為典藏中華瑰寶的故宮,或是代表美食的鳳梨酥,當年葡萄牙人給臺灣這個美麗的稱號時,故宮瑰寶和鳳梨酥都還不存在,「福爾摩沙」之名是因為這曾經是一塊美麗沒有污染的天然寶島。

法國電視最近報導某非洲國家的乾旱問題,有個色彩艷麗的畫面看來格外怵目驚心,那是一隻乾枯致死的鳥的骨骸,形狀依舊完好,化石般貼在地面上。就在其胃部的位置,幾個彩色的塑膠袋半埋在沙土裡,在風沙中肅颯有聲,仍舊艷麗堅韌。

以上內文摘自時報出版授權udn數位閱讀網發行《慢食之後》電子書,歡迎讀者免費試閱。(http://reading.udn.com/reading/introduction_ebook.do?id=25435)

全文網址: 慢食之後/花錢買垃圾:包裝迷思 | 新書鮮讀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7/6543649.shtml#ixzz1W1hXXVL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