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書 評-精神優雅的的高齡人生
2011-08-27
中國時報
【曾嬿芬(台大社會系教授)】
書寫老年成為一種新的寫作和出版標的,《老年之書》和《熟年的才情》先後在台灣翻譯出版,成為這波出版的新浪。兩本書儘管風格迥異,作者卻都抱持同樣的哲學──人越老,更要以個人風格展現年齡的附加價值。
好的人生哲學並不會區分是寫給年輕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不論年輕還是年老,面對限制與既定的條件時,性格和心智能力主導了人生的風景,這種能力也就是曾野綾子《熟年的才情》一書說的才情或才覺,一種不假他人,必須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尋找出路的性格與能力。因此「老年後不依賴他人,要靠自己的才情活得有趣!」
曾野綾子以年過八十的生活經驗,舉出具體的情境,解析老年逐漸依賴他人的根源,多出於心態而非必然。這樣的老人,以曾野綾子的說法,乃失去了精神的優雅。一位沉穩的老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會慌張,這種人「總有辦法讓周圍十公尺以內的人感到安心」。就她的觀察,沉穩而優雅的老人並不多見。她深刻體認老人較常動怒,是因為無法分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別人不相同之處,也不夠謙虛地體認到自己的方式不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還常常對他人構成困擾。
有趣的是,曾野綾子將不知不覺凡事向他人求助的習性,以及分析推理能力的缺乏,歸諸於現代人遠離閱讀。在此要評介的第二本書《老年之書》所蒐羅的老年智慧與幽默,就是在誘發閱讀的口味。相對於《熟年的才情》帶有生活指南的旨趣,《老年之書》則是為老年提供各種繆思。
《老年之書》的作者是兩位在醫學系任教的教授,他們選編從古至今以「老年」為主題的各國文學詩歌集錦,收錄的標準在於作品激發人面對老年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時,仍然保有持續角力的活力。選定的主題則反映一項事實:影響生活最重要的需求與能力,即使到了老年仍不間斷地繼續成長,這當然包括跟人生如影隨形的工作、愛、慾、情緒、身體。
跳脫醫療保健,老年以文學和哲學的身影出現,並不常見。媒體上出現的老年形象多為負面的,電影女明星上了年紀幾乎無戲可演,可見一斑。這樣的厭老文化,早在文明鼎盛的希臘已經出現,歌頌青春的希臘雕塑就是最具體的例子,老人的心情不但進不了文學詩歌,年老的體態更不會以雕塑等藝術登堂入室、呈現在公眾面前。
這個現象到了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有了重大的改變,西元前4世紀開始的藝術、文學、哲學逐漸擁抱年老這個主題,此時的雕塑家更將老年體態用一種寫實主義以英雄的姿態雕塑出來,也難怪一位希臘愛情詩人在他年老時還可以寫下:「慾望比時間更堅不可摧」這樣的字句。根據希臘古典學學者Stephen Bertman的說法,年老在這段時期之所以可以取得這樣的創作關注,是因為希臘思想中的第一優先原則,乃是對生命的熱情,當生命接近終點,對生命的熱情就變得更加重要,即使違背中庸之道也在所不惜。
人生最重要的邂逅是與自己的邂逅,年輕如此,中年如此,老年可能更是如此。歌德在他的創作中見證了這樣的姿態。這位以《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成為慘綠少年代言人的作家,用了畢生的時間寫就《浮士德》,寫作時間跨越了青年、中年和晚年,據說死前不久的歌德還繼續改動浮士德的內容。這可以說符合曾野綾子說的:「年老了還是要冒險」,「到死之前,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
《熟年的才情》和《老年之書》兩本書的作者,雖有不少宗教精神的加持,我認為他們共同禮讚的,是老年時期如何活出個人獨有風格的「超人」哲學。依照尼采的用法,超人就是不依據任何教義或習俗所定義的角色模式來行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將自己放入一直在改變的世界,運用本能與直覺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大部分的人面對有限的人生時間,都會希望能善予把握,就像用色紙摺扇子,總是想辦法多摺幾瓣,以便讓扇子看起來更漂亮。不同的是,摺扇的人摺到最後會更加把握剩餘的紙面,人生卻未必可以在長日將盡前放手一搏。許多人年老時生活越來越不如意,受限於生活資源與疾病體力,加上自認來時無多而意興闌珊。這兩本以老年為題的書,都是在活化這樣的心靈,老年作家圓熟的風韻和妙語如珠的創意,處處讓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