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51】

《艋舺戀花恰恰恰》以女性視角寫萬華

內容

《艋舺戀花恰恰恰》以女性視角寫萬華
2011-09-06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電影《艋舺》透過男人、兄弟間的血性義氣、爭鬥殺砍,生猛勾勒出艋舺的生命力。從小在艋舺長大的作家楊麗玲,卻選擇以女性的視角,在長篇小說《艋舺戀花恰恰恰》裡,透過風月女子的嘻嚷碎語、街頭巷尾的蜚短流長,在想像與史實的交錯迂迴之間,形塑出她對艋舺的情感記憶,也表達出她長年關注的、大歷史變遷之下的小人物生存樣貌。

     楊麗玲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謙怯、羞赧的,但一說起創作,她的眼神就宛如睡獅聞嗅到了獵物,轉瞬發亮,而且越講越起勁、節奏暢快。她說,不同於許多作家關注大歷史的變遷糾葛與因果,「我關切的是大歷史的浪頭打下時,小人物們怎麼樣了?又是如何繼續活下去?」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艋舺的楊麗玲,曾作過廣告公司文案、電影企劃、報社記者,近年開設工作室,一邊接案,一邊創作,累積有《愛染》、《戲金戲土》等長篇小說。這脈以憶鄉念土的地志創作,從鍾肇政的《夕暮大稻埕》寫兒時的大稻埕記憶,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以故鄉鹿港為主題。近兩年,還有甘耀明《喪禮上的故事》描繪苗栗客家山莊民情,童偉格《西北雨》以金瓜石為背景,郝譽翔也以北投為時空寫出《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楊麗玲在《艋舺戀花恰恰恰》之前的《戲金戲土》也透過在宜蘭經營戲院的阿姨的故事,寫下台灣電影與歌仔戲的發展,還有圍繞著戲院生存的小人物故事。

     在《艋舺戀花恰恰恰》中,每個角色都自述與回憶的篇章,從混混、角頭到媽媽桑、娼妓,所有人物原型來自她的兒時玩伴與街坊鄰居。文中所描繪的廣州街攤販群、寶斗里彎曲小巷與暗間,以及龍山國小與老松國小棒球隊的恩怨對立,也都是楊麗玲從童年回憶與親身經驗擷取而來。此外,那些以國罵為發語詞,以黃腔為生活幽默的對白,字字句句活現在文裡,展現出艋舺的活力。

     「文中槍擊要犯、風月女子,都確有其人,但也都經過我的變造轉移。」楊麗玲說,「那些角頭,有的就是我的國小同學,那些寶斗里的姐姐阿姨,有的就是我同學的媽媽,他們並非那樣壞,也無法以是非善惡去看待,往往,他們比一般人更孝順、更重情義。」

     故事一開場,男主角「大目坤仔」被四個惡少砍死,楊麗玲旁觀角度書寫,故事就隨著追查凶手的路徑下去,卻每每在重要轉折處開始了媽媽桑「三好姨」的年少記憶、男主角母親與祖母的生命歷程、婆媽之間的道聽塗說。一層層地經由女性記憶堆疊出的艋舺風華,交織著皇民化運動、二二八事件等歷史場景。

     不過,經由層層記憶的轉繞,一開始的命案卻不給交代。楊麗玲坦言這樣的安排是刻意的,「像剝洋蔥,到最後會發現是空的、其實什麼都沒有,沒有結果、凶手,重點是閱讀的人感受到什麼!」她也透露,下一部作品將以西門町為主題,「那可是我青春成長的路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