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故事-狄恩.康賽的公平貿易之旅
2011-09-17 中國時報 【黃奕瀠(本報記者)】
10年前,台灣正式進入WTO,全球化和自由市場經濟議題掀起熱潮。然而,當浪潮打到高峰,相對應的反證和反思也隨之出現。近年來,從環境、資源到社會人權等諸多細論全球貿易體系下不公平的議題相繼浮出,書市也開始出現相關作品,提供讀者另一參照面向。於是,我們才得以了解瓶裝水或簡單麵食,是如何被製作和交易,從而來到我們眼前,而這些不起眼的日常生活所需,背後又有多少難以言盡的問題和悲劇。
開啟公平貿易之路
日前出版的《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臉譜)即為一例。作者狄恩.康賽(Dean Cycon)原為人權律師,長期為原住民提供環境和人權方面的法律服務。由於全球絕大多數咖啡農都是「土著」,一次因緣際會讓康賽投入了咖啡產區發展工作,更進一步成立「狄恩豆子」(Dean's Beans),直接向咖啡產區的合作社購買咖啡豆。
「如果以實際價格收購豆子,會發生什麼事呢?也許農人就可以自行負擔興建水井的費用…。」當某家企業捐出5000美元支持他在瓜地馬拉的水井計畫,康賽開始反思和咖啡產地直接建立交易關係,也開啟了他的公平貿易之路。
期貨交易商的掌控
咖啡是產值僅次於石油的經濟作物,產銷網絡複雜。期貨交易所的白領專家,可以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操作咖啡豆價格漲跌,卻完全無視生產和加工成本,當然也不管農人養家活口所需。為了將人們拉到咖啡產地,並和產地直接建立關係,康賽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成立「咖啡合作社」,在公平貿易條件下,以團體身分向產地直接購買,同時並改善公平貿易體系。
「如果你的國際認可的公平貿易價格,還是不足以讓身在肯亞的我們付學費和養活家人,這個機制真的可以稱為公平嗎?」一位長者曾對著康賽發問。這些年,「公平貿易」4個字如同一種品牌,貼在許多產品上。台灣社會也漸漸認識公平貿易咖啡,但咖啡農的生活是什麼?為何需要公平貿易?對大眾來說,依然是模糊不清的。康賽無意詳述公平貿易的定義和作法,也並不認為公平貿易是完美的,所以,為了闡述咖啡產地真實的故事,也為了改善公平貿易系統,他成為一個「咖啡旅人」,走訪咖啡產地挖掘故事、了解問題,並想辦法協助對方,這些詳細的田野觀察報告便如實呈現在《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這本書中。
貧窮是咖啡農的宿命?
康賽的足跡從咖啡發源地衣索比亞開始,到中南美洲的祕魯、尼加拉瓜,甚至還有亞洲的蘇門達臘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因為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各地咖啡農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例如南亞海嘯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咖啡農因兩年沒收入,而激發了最大規模的遷村行動;又譬如肯亞,小農受限於法律,必須加入合作社,但合作社無法給予保障,反而陷入貪汙、貸款還債的循環中,儘管拍賣價格高於國際期貨市場,但「錢仍不停被偷走」。「肯亞的咖啡農正一點一滴被逼入絕境。這裡的合作社不同於其他國家合作社角色,無法為農人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組織。在此,合作社受困在整個大環境的體制中,四面八方都有人想從他們身上榨出錢來。」
貧窮幾乎是咖啡農的宿命。咖啡發源地衣索比亞有著豐富的咖啡文化,衣國人以三杯咖啡開始他們的每一天,但這個象徵祝福的儀式卻未帶給他們幸運,他們窮得連「水」都沒有,基本生活條件也缺乏。衣國咖啡豆的收購人多是銀行家,銀行一方面因咖啡豆價格滑落而拒絕貸款給農民,一方面又任由咖啡豆腐爛,好放高利貸或便宜收購咖啡豆。
康賽的咖啡旅程幾乎離不開戰爭、人禍、災難和貧苦,很多問題甚至是世界銀行、西方國家企業和慈善團體都無法解決的,反而加深不平等結構,整個旅程像是將人推入地獄般沈重。不過,康賽仍不忘以正向的結論來結束每一段旅程,例如改善水利系統或者政府法律改變讓農民束縛變少等等。而這每一小段進展,都是有心透過公平貿易或者更直接幫助和改善問題的人推進的。例如,康賽在蘇門達臘的旅行,便讓水牛成為改善咖啡種植生態系統的功臣。而當中東戰火蔓延時,康賽這個美國人,在衝突不斷的伊斯蘭地區未受阻攔,反而獲得和平交流,也透露出「改變」的可能和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