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667】

佛陀的幸福課/幸福是甚麼?該如何追求?

內容

佛陀的幸福課/幸福是甚麼?該如何追求?
2011/09/22 
【聯合新聞網/節錄自臉譜出版《佛陀的幸福課》】

書名:佛陀的幸福課
作者:湯瑪士.培恩
譯者:盧郁心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18日
 
內容介紹:

幸福究竟是甚麼?我們要如何追求才能獲得它?

當獲得幸福時,又要如何維持,不讓幸福感消失或消退?

特別是在動盪與困難的時刻,又該如何保有幸福感?……

培恩博士透過心理治療的關懷、科學研究的知識,以及身體力行的洞察,

讓我們學習佛陀的幸福修鍊:培養、練習與建立幸福感!

完整體悟「擁有幸福的方法就是感受幸福」的圓滿智慧。

 

該如何變得幸福?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資源可供參考,例如:心理學、心理諮商、書與工作坊等。同時,也別忽略了這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精神智慧。

作者以生動地口吻一一闡述了這些相互關聯又似充滿挑釁的話題。以其人性的、非教條式的經驗之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這位覺醒的印度導師──佛陀──的洞察,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療癒傷痛,並讓我們成為完全的人。


新書內容搶先看:


古老遠方


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北部某處樹下坐著個年輕人。他的皮膚被烈日曬得黝黑、鬍鬚凌亂糾結,圍在身上的布遮掩不住他骨瘦如柴的身軀。


這個年輕人叫悉達多˙喬達摩(Siddhattha Gotama)。早些年前,因為目睹了人生的現實殘酷,讓這個多感又聰穎的年輕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之後,他離開了有錢有勢的皇家,發誓在找到讓人免於痛苦的答案之前絕不停止。從那一刻起,「設法結束苦難」成了他唯一的目標。他曾向許多偉大的心靈導師求教,並遵循他們的教導,雖然從中獲得一些幫助,卻仍無法滿足他追尋答案的渴望。為了眾生與自己,他意志堅定,非找到答案不可。


他過著極端苦行的生活,幾乎不吃不喝,不遮風避雨。有一天,他喝了一杯牛奶與一碗飯,補充能量後身體舒暢很多。他突然發現,適當地進食會讓思路更清晰,修行時也更容易專心。從此,他不再過度折磨自己的身體苦行,並誓言要在這棵樹下打禪直到悟得真理。


有一晚,他的修行有了突破,也徹底改變了他。人們感受到他超然的氣息,便問他:「你是神、還是聖人或天使?」。他答道:「我成佛了」。從此之後,人們便尊稱他佛陀(Buddha)──覺醒的人。傳說,他悟道當晚地表轟隆一震。


悉達多˙喬達摩引人注目的轉變與喜樂讓他獲得了Sugata這個名號,意即快樂的人。悉達多˙喬達摩到底領悟了什麼?佛陀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人究竟要如何結束折難,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簡單來說,他對幸福的領悟是:當人能移除心中對現實本質的錯誤觀念,幸福就會出現。本章節與下個章節,我們將透過佛陀的角度來了解幸福之道,並且幫助我們轉化痛苦,擁抱快樂。


此時此地


最近我在州際公路上看見一個廣告看板,正好說明了很多人對於幸福的定義。廣告裡有一個人躺在吊床上,身邊放了兩瓶可樂,廣告上寫著「打開幸福!」。


這個廣告想傳達的幸福概念是「放輕鬆」,聽起來好像是個不錯的解釋。然而諷刺的是,大部分的人好像連「放輕鬆」都做得不好。人們似乎比較擅長「完成工作」與「達成目標」,但是講到放鬆,反而就不那麼在行。就算好不容易有時間可以放鬆一下,我們的身體仍然繃得很緊,腦袋也總有事情煩惱著,往往很難真的放鬆。除非累倒了,否則我們就是很難在忙亂的一天之後,立刻放鬆下來,讓自己平靜一下。


有時我們會藉著看電影、看電視或閱讀報章雜誌來放鬆一下,讓自己從煩心的生活中喘一口氣。但結果通常是囫圇吞下一些雜亂的媒體訊息,身心並沒有因此得到放鬆。真正的放鬆,應該只是簡簡單單的「活著」、「存在著」。聽起來好像容易,但是其實大家總是做不好。


充斥在我們身邊的廣告訊息常常不經意地影響我們。如果「幸福就是放輕鬆」,我們真的可以喝了什麼飲料就真正感到幸福嗎?如果你肯仔細想想,商業化與消費主義所帶來的只是一些空泛的訊息,「擁有商品就擁有幸福」這樣的說法實在經不起考驗,我們並沒有真的因此而感到幸福。


幸福隨處可得


這個廣告隱含了另外一個意思:幸福是外求的。如果我們可以獲得、使用或消費對的東西;如果我們找到對的人並且與他們在一起;如果我們找到對的工作;如果我們找到對的精神療法;如果我們有足夠的錢或者其他許多東西,我們就會快樂。的確,有些東西確實是令人愉快也有所幫助的,但是這些事情背後隱藏的訊息──幸福是外求的──卻是具有破壞性的。


那麼,你該怎麼找到幸福?首先,你必須要領悟到幸福是隨處可得的。當你能夠真的了解這個真理,你不需要做任何其他事情,不用到什麼地方,不需要將自己改造成另外一個樣子或變成另一種人,就能立刻感到幸福。幸福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我們「老是把事情複雜化的性格」卻把感受幸福變成了難事。


幸福是簡單的,因為真理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當耶穌說「天國在你心」、當先知聽見上帝告訴他要「堅定便能知道」,人們就是無法相信這一切就是這麼簡單。印度聖人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也曾評論:「所有宗教存在的原因是因為人們想要一個複雜、吸引人並令人迷惑的解釋。」(米歇爾1991,第147頁)我們總是把事情複雜化: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信仰,我們必須要遵守某些戒律。但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把最基本的真理模糊化了。某個角度來說,宗教反而是隔絕了我們通往智慧覺醒的路,而不是幫助我們領悟。


不是只有宗教把幸福變得複雜,人們在很多方面也將幸福複雜化。許多我們用來尋找幸福的方式不僅讓幸福之路更艱辛,甚至讓我們離幸福更遠。


「幸福隨處可得」的意思是說,你──這個原來的你──無論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什麼時刻,都可以感到幸福。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必須先發生,不需要增加、減少或改變任何東西,你不需要變成另一個人,就可以感到幸福──此時此刻,就在每個當下。


既然幸福隨處可得,那麼關鍵就在你是否讓自己感受幸福。奧義書中告訴我們(見第二章),喜樂是在每件事情背後的本質。你不需要去製造喜樂,你需要做的只是將障礙移除,包含除去你對幸福輕率的概念。當你讓自己感受幸福,那些障礙就會消失無蹤。你也將會立刻看見,當下你所擁有的已經足夠讓你幸福。


我們的身邊已經有足夠的幸福。從我們身為人類最基本的肢體與能力來說,我們有眼睛,能讓我們能看見美麗的形體與色彩;我們有耳朵能聽見美妙的聲音;我們有一雙手,讓我們可以做很多有益與美好的事情;我們有腿與腳,讓我們可以愉快地散步,每一個腳印都是雙腳與泥土美妙接觸的證據;我們人類奇妙的頭腦,讓我們可以有說話的能力。這些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喜樂泉源。即使缺少了其中一種或幾種能力,只要我們心存感激,仍能利用我們剩有的能力去發掘源源不盡的喜樂。


幸福不是只有別人才會得到的東西。感受幸福的能力早就存在在你裡面。它不是什麼人的特權,也不是只發生在那些有對的基因、對的人脈或對的長相的人身上。通常,讓你與幸福隔離的最主要原因是你,因為你認為自己不值得幸福。但是值不值得只是一種概念,幸福跟值不值得無關,幸福就是幸福,再簡單不過。


最後,因為幸福隨處可得,你現在就可以感受幸福。事實上,你唯一能感到幸福的時候就是現在。佛陀說,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達。因此,你只能活在當下。「當下」就是生命的所在。你認為自己曾在過去某個時間感到幸福,而現在已經失去了嗎?過去已經過去,幸福無法存在在過去。如果你想要享受一杯沁涼的開水,當下是你唯一可以行動的時刻。你不能喝一杯存在於昨日的水。真正的幸福是來自於你身邊與你身體裡那些好的、滋養的東西。


你認為你會在未來感到幸福嗎?未來還沒到達。而且「未來」永遠不會到達。你不能在未來感到快樂,就像你不能喝一杯存在於未來的水。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在當下感到幸福,你未來也不會幸福。你現在可飲用的一杯沁涼的水,不會是存在於未來的水,也不是存在於過去的水。過去與未來都是虛幻的想像,不過如浮雲幻影般空洞。過去是鬼魂、未來是夢。你可取得的這杯生命之水,是實在的、是眼前的真實,但它只存在於此時此刻。


「我們只能活在當下」這個想法是很有深度的。但不幸的是,我們總是輕易

地忽略了這個道理,認為它不說自明因此不令人感興趣。因此要透徹地掌握並清楚了解這個道理,就是要感受幸福。我們要敞開心胸迎向人生,而人生就會為我們而開啟。如果我們只是很膚淺地把它看成是一個概念,那麼「活在當下」這個想法對我們就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如果我們把它當成是一種修鍊、一種生活方式,那麼我們就可以開放心胸去體驗那種「飲一杯當下沁涼的水」的感受。而當我們活在當下,而不是浪費心神在還沒發生或已經發生的事情時,我們將會感受到生命無窮的活力。


結束苦痛是佛陀唯一的目標。他對建立一個宗教或哲學並沒有興趣,他也無意揣測形而上學的真理。他只想要眾生終結苦痛──而終結苦痛指的就是感受幸福。要明白為何感受幸福,苦痛就會結束,我們則要一探佛陀在千年前那個晚上所悟得的道理──了解幸福的本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