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42】

書 話題-陳文成基金會推薦台灣之書

內容

書 話題-陳文成基金會推薦台灣之書
2011-10-01 中國時報 【宋小海(文字工作者)】
     開書單,一向是文化、出版、教育等領域常為之事,但已舉辦兩屆的「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閱讀與徵文活動,卻難得一見的由文化與社運跨界合作,主辦單位更將這項帶領大眾閱讀、召喚共同記憶、啟發公民思考的活動,視為一項「社會運動」。

     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美國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主辦的「閱讀台灣」,去年首度舉辦,除了選出「台灣之書」,還舉辦座談與閱讀心得徵文。徵文首獎並獲頒「陳文成博士紀念獎」。

     走過威權 藉閱讀尋求認同

     基金會所追念的陳文成出生於1950年,赴美獲博士學位後,於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任教。因其支持《美麗島》雜誌與民主運動,1981年返台探親時遭警總約談,隔日被發現死於台大校園。30年前的這場意外死亡,至今尚未找到兇手。

     美國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創會會長林富文表示,台灣人民尚不明確了解自己的歸屬,仍需認識生長地方的歷史、地理、文化以及歡樂或苦難的生活經驗。這是舉辦該項活動的初衷。

     從徵文作品中最能嗅出「運動成果」。譬如去年「中學組」徵文首獎作者楊張建南,身為鄒族,他在作品〈山與我的回憶〉中指出,雖然抗拒「蕃人」稱呼,但在與父親結伴登岳的過程中,開始理解日治時期人類學者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的行動價值。另一獲獎者李佳達,則依循作家廖鴻基《討海人》的文思羅盤,回顧曾經參與抵擋澎湖吉貝嶼BOT開發案,當地漁民、環保團體與開發集團等各方人士,在抗爭間都成了不同形式的〈不靠海的討海人〉。

     《放生》險遭「放生」

     為了選出的書更被大眾接受,今年活動聚焦「人物」為主題,由資深出版人陳雨航擔任召集人,另有政大台史所所長陳翠蓮、作家吳明益、胡淑雯、甘耀明等參與推薦書籍。5月書單出爐,共選出39本,其中,吳濁流自傳《無花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連續兩年入選。7月起,主辦單位展開11場「行腳」式的座談串連,徵文則甫於9月底截止。

     連續舉辦兩屆,在「台灣認同」的認識方法上,都曾面臨質疑與挑戰,去年有人認為龍應台、陳芳明的立場與思維,違背「本土台灣意識」,而反對納入推薦。今年書單甫出爐,正巧發生作家黃春明與成大台文系教授蔣為文針對「台語文」的論戰事件,當時已列於書單中的黃春明作品《放生》,主題雖無涉論爭,仍有人希望將該書「放生」。但在選書委員的堅持和工作人員的居中溝通協調下,最後底定的書單,終能超越台灣政治、族群的光譜。

     「如果不能體認、同理別人,便無法形成共識。」陳翠蓮指出,過去《無花果》等書被列為禁書,證明「知識是可被操控的」;所以她堅持不以特定史觀來理解台灣,而主張讓年輕人閱讀台灣不同人物複雜的發展背景。例如《王育德自傳》、《雙鄉記:葉盛吉傳》等書,傳主在不同的環境下貫徹各自的理想,走向不同的政治實踐之道。

     進入他人的生命經驗

     陳雨航指出,今年的選書有明顯的文學取向,此外,當前面臨的社會議題,也較易獲得關注,譬如陳雨航針對國光石化爭議推薦了《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吳明益推薦《江湖在哪裡》,認為該書批評性強,關切台灣農業土地的議題。

     甘耀明則表示,為了選書,他特別埋首圖書館翻找資料,重新思考台灣不同類型的典範人物,譬如醫界典範《一代醫人杜聰明》。吳明益認為,台灣的語文教育受限於課本內容,他希望像《冊頁流轉》這樣的「台灣文學入門書」,成為另一種引介。胡淑雯則提出《愛與信仰──台灣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擁抱玫瑰少年》,希望讀者深入他人生命經驗與問題意識。

     講座 一種社會運動

     執行本案的專案經理嚴婉玲,將7月開始的全台巡迴活動,定義為一場社會運動,從去年的4場,今年擴充為11場,除了邀請入選書作者,也包括學者、文化人以及社運工作者,走到台東、屏東、花蓮等偏遠縣市,在洪雅書房、女書店、小小書房等獨立書店與讀者面對面,在邊陲獨特的空間進行思辯討論。

     嚴婉玲表示,這是文化界與社運界難得跨界結合的機會,讓人物、文本與群眾之間得以對話。「閱讀台灣」在她眼中,意義在於透過介入每個議題,讓每個人在這塊土地上過得更好,「這是我關心這個地方、我愛台灣的方式。」

     今年的徵文12月揭曉,誰是今年「陳文成博士紀念獎」得主?拭目以待了。

     ●活動網址:

     http://readtaiwan.blogspot.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