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80】

書 評-遺忘的現場難忘的刻痕!

內容

書 評-遺忘的現場難忘的刻痕!
2011-10-08 新聞速報 【李靜(文字工作者)】

 ■紋山──中橫的故事文:李如青、嚴淑女;圖:李如青,天下遠見公司,300元,繪本,國小中年級適讀
 
     在為數不多的本土繪本中,《紋山》是一部佳作。它具有難得一見的題材開創性。以往繪本作家大多處理發生在孩子世界的課題,親情、友誼、校園等等,很少觸及族群、歷史等題材。而近年縣市政府投資出版的繪本,大談歷史、地理,卻少見成績突出之作。

     《紋山》的故事發生在修築中橫公路的50年代,一位外省榮民與原住民青年,在與大自然對抗的過程中,建立起患難與共的友誼。作者意圖搭起族群融合的橋樑,兩位主角身上留著同樣的傷疤,那是不同族群的共同生命經驗。作者大概希望後世的孩子遊覽中橫公路時,感念曾經在這裡不分族群攜手奮鬥的人。能夠在題材上跨出一大步,意味著創作者不再小覷孩子,願意給孩子較為寬廣深刻的視野與感受,值得喝采。

     在圖像的表現上,《紋山》大山大水,氣勢磅礡。書中還特別安插了一個拉頁,呈現開鑿中橫公路的艱苦景象,顯現繪圖作者的強烈企圖心。

     不過,作為一部繪本,它還有所欠缺,它比較像是一篇勵志散文、配上了精美插圖。問題在於書中主要人物沒有「表演」。舉一例,主述的外省榮民回憶初結識原住民庫瑪時,「大家愈喜歡庫瑪,我就愈看他不順眼」,關鍵人物的初相識就這麼一筆帶過,而不見文字與圖像合鳴,將之表演出來。書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以致故事的情緒始終輕輕淺淺,即使文字作者不時流露感性,譬如「暴風雨打在我的臉上,很痛,我的心,好重」,意圖撩起讀者的感動,但沒有表演,感性文字更加虛飾。到了庫瑪掩面哭泣,一長段突兀的漢人式演說,作者教化的意圖全洩了底。

     說故事,說好一個帶領讀者情緒的好故事,是創作者的一大挑戰,我們顯然還在學習、摸索。讀多了外來作品,我們的繪本作者學會了畫大場景的圖,動輒跨頁,動輒追求逼真。最近有多部本土力作,都出現只有場景、忽略圖像語言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如何說一個動聽的、層次分明的好故事,而非只是給讀者一個主題、或一幅幅大場景的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