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什麼 法蘭岑剖析美國價值崩解
2011-10-10 中國時報 【邱祖胤/台北-紐約報導】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作家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寫了八年的小說《自由》,去年一推出就轟動美國。他描寫一個看似平靜卻搖搖欲墜的家庭,藉著這個家庭的危機回顧了半世紀的美國社會,從盛而衰過程中萬花筒般的複雜變化。
現代人追求自由卻只得到孤單,傳統價值在資本主義衝擊之下的崩解混亂,《自由》的旋風讓十年不曾以作家當封面的《時代》用法蘭岑當封面人物,並讚譽為「偉大的美國作家」(Great American Novelist)。
「我們現在成了一種悲傷、極端的怪模樣,但這怪模樣之所以形成,背後延續的就是那份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舊有價值。這種『自由』,說穿了根本無異於十四歲的憤怒青年跟父母索討的那種『自由』。」法蘭岑說。
人們自以為追求了大半輩子的解放,其實達不到真正的自由,所有付出的代價顯得荒謬徒勞。法蘭岑說:「小說裡的這些家庭其實都完美地運作著,然而卻因為人性之惡帶來的衝突而撕裂。文學就是要處理這樣的衝突,文學就是一個無可解答的衝突之鄉。」
《自由》描述大學佩蒂嫁給工程師沃爾特,生下一男一女,十幾年的美滿生活之後,佩蒂因兒子與父不詳的鄰家女孩私奔而大受打擊,歷經酗酒、憂鬱症的折磨,最後更與先生的摯友搞外遇。她的先生沃爾特是個鳥痴,積極投入拯救瀕臨絕種鳥類的活動,也發展出自己的外遇,藉此逃避婚姻及事業危機,卻意外捲入政治醜聞。
法蘭岑在寫法上不停更換敘事者,從鄰居、佩蒂、沃爾特以及各角色的視角來寫,透過不同角度來審視同一件事,內容鉅細靡遺的程度,就像拿著DV跟拍,看盡這個家庭的生活細節。法蘭岑的故事雖然發生在廿一世紀,卻經常透過角色的回憶,回想到六○、七○年代的美國,進而讓人產生「美國人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疑問。《自由》中性愛的場面相當多,法蘭岑寫得精采,他筆下那些因生理需要產生的多樣驚奇,讀來卻令人感到荒唐無奈。
《自由》是法蘭岑在九一一事件後花了八年寫成的,推出後獲得眾多媒體好評,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讚嘆。其實,這不是法蘭岑第一次引起旋風,他在二○○一年以小說《糾正》拿下國家書卷獎,還因拒上歐普拉節目鬧出新聞。法蘭岑喜歡把自己關在孤單黑暗的房間中寫作。在北美現代小說當中,法蘭岑最推崇的作家是孟若,「她是難以超越的加拿大短篇小說家」,而美國小說家裡頭,「唐德里羅一直是我的英雄」。
法蘭岑一九五九年生於美國伊利諾州,一九八一年從斯沃思莫學院德文系(Swarthmore College)畢業,到柏林自由大學研究,說得一口流利德語。一九八八年法蘭岑發表第一部小說《第廿七個城市》,這段期間他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一九九二年發表第二部小說《地震》。真正讓法蘭岑聲名大噪的是二○○一年的小說《糾正》,內容諷刺美國社會亂象,描寫崩潰邊緣的家庭尋求重生的過程,不但得到國家書卷獎,還暢銷超過三百萬冊。十一年後他推出新作《自由》,同樣引發風潮。
「美國大眾愈來愈著迷各種電子產品,同時蘊釀著一股政治上的憤怒,這種沉迷其實就是一種逃避,不願面對美國喪失全球領導地位以及全球資源耗竭這樣殘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