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00】

書評-電影的虛構與歷史的真相

內容

書評-電影的虛構與歷史的真相
2011-10-1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電影《賽德克.巴萊》除了史詩般的劇情片,還陸續整理出版邱若龍的《漫畫.巴萊》,紀錄導演拍片過程中內心焦慮、憤怒、無奈與堅持的《導演.巴萊》;而郭明正(Dakis Pawan)則以霧社事件遺族後裔的身份,將參與影片族語翻譯及隨拍觀察的經驗和感受,鉅細靡遺寫成《真相.巴萊》。這些規劃當然可以帶動議題,營造某種宣傳的效果,但我認為,這是魏導精心策動的另一場演出,宣傳只是他欲達到的目標之一而已。

     經過多年對霧社事件的追查、研究與沉思,即使影片長達4個半小時,事件前前後後、方方面面的細節,仍有許多應該要處理的地方。故事的框架連同服飾、器物乃至部落空間的考證、描繪,邱若龍的畫筆擔負了相當的責任;而衝突詮釋的調和,以及美感呈現的堅持,則是魏導必須去面對的。不過,有一個部分是魏導不一定能掌握,卻肯定在意的,那就是部落族人的觀點與感受。Dakis的《真相.巴萊》,負擔起了這方面的使命。

     Dakis寫得很細膩用心。書中先談到他如何開始關心自己的文化語言和歷史,並引發對霧社事件的興趣與研究,接著提到與魏導認識和參與電影拍攝製作的因緣。接下來是整本書最獨特、最精彩的部分。第4章逐一介紹影片中主要的歷史人物,從魯道.鹿黑、莫那.魯道、鐵木.奇萊到歐嬪.塔道(高山初子)等22人,Dakis盡一切力量對每位歷史人物作文獻和田野比對,掌握他們的親族關係、事蹟、性格、形貌和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仔細陳述部落耆老對這些人物行止不同甚至分歧的說法評價。劇中人物和族人的記憶重疊、對話,形成歷史真相和戲劇虛構間巨大的張力。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Dakis同時也深情地注意到了每一位演員──他們大都是素人──的特殊風姿和演技,和自己田野調查中反覆聽聞刻骨銘心的人物故事交互移情、滲透,如真似幻。Dakis回憶他第一次聽到飾演莫那.魯道長女馬紅.莫那的溫嵐說出對白時驚奇莫名的情形,他覺得溫嵐說話的聲調和語氣,在「氣勢」上與自己童年印象和族老描述的馬紅.莫那神似。歷史、影像和演員在此相遇、匯流,說出了電影和文獻中無法說出的族人的主觀情感,復活了他們記憶中那自己始終不敢去碰觸,卻又永難遺忘的人、事和物。

     第4章末尾介紹了導演杜撰的6個角色。Dakis抱歉地說,演員們雖然演得很賣力,但他們所飾演的角色並不存在於部落遺老口述的歷史中。不過,雖然無法杜撰歷史,他也瞭解電影藝術中虛構的需要,因而平等對待電影的虛構和事實的真相,同時也讓它們涇渭分明。

     第5章更進一步依作者對賽德克族傳統文化禁忌的瞭解,逐一檢視電影中「失真」的部分。比如影片中莫那.魯道吟唱「獵首歌」,事實上賽德克族獵得敵首後,不會在凱旋歸途上唱歌,而是以最快的腳程返回部落。其他如飲酒、老幼、男女、葬喪、鳥占、用槍、對話方式等習俗規範上失真的場次與情節,書中也都一一指出,凸顯族人立場。

     我想,這才是魏導一連串出書計畫的真正用意所在。他將電影美學的追求和事實真相的追討,暨結合又切開。Dakis在第6章隨拍札記中談到導演,說他是一個內斂、謙遜且又非常尊重族人的人。但同樣地,Dakis也承認魏導對電影有一定的堅持與執著。在電影攝製過程中,魏導雖願與別人保持對話,但對自己創作的自主與自由,卻有著堅定的信仰。影片中,他充分地讓自己說了想說的話;影片外,他讓他的團隊、讓部落和族人,用另一種形式和語言盡情發言。歷史和藝術、創作者和被書寫者,在此一體呈現。我認為這是《賽德克.巴萊》後續宣傳行動中,最深刻、也最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

     歷史的建構或詮釋不應當淪為特定族群、政治立場、意識形態或時空偏見的俘虜。Dakis的《真相.巴萊》之於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或許可以是我們面對歷史另一種新的對話模式,讓場內場外、過去現在、不同的人甚至虛構的角色都能有出場說話的機會,體現歷史多元與豐富的面貌與本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