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79】

書評-誰的台灣文學史?

內容

書評-誰的台灣文學史?
2011-10-29 中國時報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近十餘年,隨著各大學台灣文學系所的紛紛成立,台灣文學成為顯學,台灣文學史即使在中文系裡,也已成重要的必選修課之一。然而遺憾的是,關於這門課,一直都沒有適當的教科書。大陸出版的諸多台灣文學史(或「概論」),意識形態色彩過於強烈,文學解釋及歷史解釋都很不令人滿意,並不適於作大學用書。甚至葉石濤先生披荊斬棘的《台灣文學史綱》,雖有開創之功,也符合「本土」的意識形態教義,但眼界為意識形態所限,水平顯然還不足以作為大學教科書。對於台灣文學界而言,嚴格說來這樣的情況──一群人(橫跨中文、外文、史學界)熱熱鬧鬧的做台灣文學,但卻一直沒有一本可以用的台灣文學史教科書,理應視為是一種奇恥大辱。

     它面臨的困難確實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眾所周知,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史(更別說是台灣史),不論是名稱還是學科,都是鄉土文學論戰後本土政治運動的衍生物(必須負載強捍的「台灣意識」),而學術場域還一定程度地領先政治場域(文學無妨先獨立)。鄉土文學論戰後、美麗島事件以來政治場域內迄今仍無解的統獨分化,直接左右了台灣文學的歷史解釋。

     簡而言之,台灣文學史的「史觀」乃是塊必爭之地:誰的台灣文學史?究竟當前的台灣問題是當年中日甲午戰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包括日本殖民、國民政府之撤守台灣島),終需尋求一統,回歸民族大流;還是日據摧生了台灣意識與抵抗文學,反殖民反外來政權,而朝向建設台灣的民族國家文學。2000年陳映真等針對1999年8月以來在《聯合文學》上連載的陳芳明〈台灣文學史〉展開猛烈的抨擊而爆發的那場論戰,所爭的也是上述「大是大非」的問題。然而陳芳明這部成書的《台灣新文學史》,論戰時最引起爭議的第一章〈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一仍其舊,以「殖民」、「再殖民」、「去殖民」來架構台灣文學史的分期。在這一點上,陳芳明這本書可以說是延續了葉石濤等的「本土史觀」,只是視野沒有前賢那麼狹隘。

     在具體實踐上,相較於大陸學者祖國立場強烈的相關編著,陳著還是有其優勝處。尤其是,多了番局內人的親切。出生於1947年的作者,雖然部分時間在國外,但可說是經歷了他文學史裡「再殖民」、「去殖民」兩個時期。比諸葉老相對簡略的《史綱》,自有其推進處,這一點從篇幅也可以看出來。具體而言,對50年代的「反共作家」、60年代的現代主義(這是自鄉土文學論戰以來不論統、獨文學史論者都共同唾棄的部分),都有較持平的看法,觀照也比較全面,對文學實驗也比較能容忍(這是教條本土派和統派做不到的);對現代詩也有較好的文學感受力,也表現了相......

TOP